耳聋是临床最常见的遗传病之一。我国作为世界人口大国,听力残疾人多达2780万,占残疾人总数的33.51%,其中0~6岁听障儿童达13.7万,且每年新生聋儿2.3万。耳聋已成为严重影响我国人口素质、增加国民医疗支出、制约经济快速发展的重大疾病。因此,做好耳聋的预防与出生缺陷干预是关系我国社会经济长远发展的战略性需求。
耳聋预防与出生缺陷干预的关键是明确耳聋病因。目前推测2/3的先天性感音神经性耳聋与遗传因素有关,其余多与环境因素有关。环境因素致聋可通过日常防护与医疗措施有效避免,而遗传性耳聋则有赖于分子病因明确后方能做到“有的放矢”。遗传性耳聋中,非综合征型耳聋占70%,这其中80%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15%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其他5%为线粒体或X连锁遗传,因此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非综合征型耳聋所占比例最大。遗传性耳聋多为单基因突变导致且具有高度遗传异质性,至今已有84个耳聋基因被克隆;非常有意义的发现是,中国绝大部分遗传性耳聋只与少数几个基因有关,包括导致先天性耳聋的GJB2、与大前庭水管综合征(LVAS)相关的SLC26A4以及对氨基糖甙类药物敏感的线粒体基因(A1555G和C1494T突变),所占比例分别为21%、15%和4.4%,此外GJB2和SLC26A4突变在正常人群的携带率均为3%左右。耳聋基因诊断由此应运而生,并在我国顺利实现了“基础→临床”的转化,耳聋分子病因的明确为耳聋遗传咨询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并使耳聋基因产前筛查与诊断、预防聋儿出生成为可能,与传统检查相比,耳聋基因诊断拥有更高的准确性、更好的前瞻性,它首次使人们面对耳聋从只能患病后被动治疗转为可以提前主动地预防和干预。2005年起,中国科学家以耳聋病因学研究为理论基础,利用耳聋基因诊断技术,进行了大量耳聋预防与出生缺陷干预的临床实践,实现了对整体人群(包括耳聋高危人群与正常人群)的分级分期耳聋预防与干预,形成并建立了新的耳聋整体预防思路和方法。
1 通过对药物性耳聋敏感个体的筛查和发现,可前瞻性预防药物性耳聋的发生
线粒体基因mtDNA A1555G与C1494T突变导致的耳聋主要与氨基糖甙类药物使用有关。突变携带者对氨基糖甙类药物异常敏感,低剂量使用就会出现耳鸣,甚至严重的听力下降。由于其遵循母系遗传方式,即此类突变基因的遗传只通过女性直接传给后代,如果在家族中发现一例这样的病例,可以推算出这个家族中至少有10人携带这类突变基因。通过检测,如发现母亲携带此类基因突变,可提醒其本人和后代一定要禁止使用氨基糖甙类药物,避免发生药物性耳聋;同时,在家族中确诊一例即可作为全家族的用药指导,由此阻断耳聋在家族中继续发生。至今解放军总医院已经发现携带线粒体A1555G、C1494T突变的耳聋患者350名,通过进一步的家系分析,在这些家庭发现了近3500名携带同样突变的听力正常个体,这些个体都对氨基糖甙类抗生素极度敏感,通过对他们进行详尽的用药指导,避免了进一步发生药物性耳聋,从而实现了药物性耳聋的规模化预防。
2 通过对聋人群体婚配与生育前的耳聋基因检测与遗传咨询指导,可预防“聋→聋”的垂直传递
我国耳聋群体巨大,同证婚配即“聋-聋”婚配最为常见。由于同证婚配会导致同基因型耳聋者婚配几率增加,如果没有干预,同基因型耳聋患者间的婚配持续发展会导致遗传性耳聋新生儿数量的增加。确诊为GJB2/SLC26A4耳聋的患者,在择偶时避免选择致聋基因相同的聋人以及携带者,可有效降低生育聋儿的风险率,而这种高风险的结合可以通过对聋人进行分子病因筛查并提供后续的婚育指导,从而有效防止耳聋的垂直传递。解放军总医院已为100对聋人夫妇进行了生育前耳聋基因检测,结果发现60%的夫妇至少一方为遗传性耳聋患者,34%的夫妇耳聋存在基因型冲突,其中22%的夫妇为相同耳聋基因突变致聋,后代耳聋风险率为100%;通过后续的遗传咨询与产前诊断,成功预防2例耳聋后代出生,指导帮助14对聋人夫妇生育正常听力后代。解放军总医院为410名18~20岁的耳聋青年进行了婚配前耳聋基因检测,发现22%的耳聋青年携带GJB2突变,14%的耳聋青年携带SLC26A4基因突变,11%的耳聋青年携带线粒体A1555G突变(其中50%为女性青年)。根据筛查结果,对这一群体做出了明确的婚配指导。耳聋基因检测时间从聋人生育前移至婚配前,为聋人提供了人性化的优生优育指导和耳聋预防理念。
3 通过对遗传性耳聋家庭实施耳聋产前诊断,可有效阻断遗传性耳聋在家庭中的传递
目前耳聋产前诊断对象主要是确诊为GJB2或SLC26A4耳聋的家庭,这类家庭大多数父母及其家族成员均为听力正常者,患儿为单一发病者,存在25%再生育聋儿的高风险,如果不行耳聋基因诊断,此类家庭最容易被误认为没有遗传风险,而导致有些听力正常的父母连续生育两个以上聋儿。耳聋基因诊断结合产前诊断可确保此类家庭不再生育出具有同样缺陷基因的患儿。解放军总医院已为242个遗传性耳聋家庭成功实施了耳聋产前诊断,有效预防54例聋儿出生,其余已出生的后代100%听力正常,由此将隐性遗传耳聋家庭的再生育风险由25%~50%降至于零。在准确耳聋基因诊断基础上的产前诊断,可从根本上预防和阻断遗传性耳聋,成为实现“预防耳聋出生缺陷”目标的重要手段。
4 通过将耳聋基因诊断应用范围扩大至所有人群,可实现遗传性耳聋的早发现、早治疗与一级预防
对聋人群体进行筛查和干预尚不足以从根本上阻断遗传性耳聋在整个人群中的传递和发病,通过将耳聋基因诊断应用范围扩大至所有人群,可实现遗传性耳聋的早发现、早治疗与一级预防。这体现在:①耳聋基因诊断与新生儿听力筛查相结合,可发现部分高危耳聋新生儿和迟发性耳聋新生儿。由于mtDNA A1555G与C1494T突变携带者和LVAS患者在出生时有可能表现为正常听力造成“漏筛”使这类耳聋高危患儿不能被及早发现并得到预防。筛查出的mtDNA A1555G与C1494T突变携带者能通过禁止使用氨基糖甙类抗生素有效避免药物性耳聋的发生;GJB2耳聋患者提示人工耳蜗预后良好,可提前进入听力康复程序;SLC26A4耳聋患者提示为LVAS患儿,通过采取严格防护措施,可尽量保持患儿有效听力。②通过正常人群应用抗生素前耳聋基因筛查,可将药物性耳聋预防更加提前。解放军总医院在6000例可能应用抗生素的群体中进行了前瞻性的线粒体A1555G、C1494T突变筛查,发现10例听力正常个体携带上述突变,进一步发现约100名母系亲属携带同样的突变,在这些没有任何线索的药物敏感性家庭中实现了提前预防。③通过对孕期女性进行产前耳聋基因筛查,可实现遗传性耳聋的一级预防。由于中国人常见耳聋基因突变的携带率非常高(6%),因此年轻夫妇在婚检时或生育前进行耳聋基因筛查,可及早发现药物性耳聋敏感个体及双方均为同一耳聋突变基因携带者的夫妇,通过后续指导与干预,可有效预防耳聋发生。解放军总医院为3000名孕期个体进行了常见耳聋基因的筛查,发现146人携带耳聋基因突变,携带率为4.9%,进一步分析发现12个家庭具有生育遗传性耳聋患儿的风险,经过指导和干预,避免了这些家庭生育耳聋后代。
耳聋基因诊断为当今耳科学理论与实践带来了革命性进步,同时,扩大至整个人群的耳聋整体预防与干预策略,可最大程度地减少耳聋的发生。但目前鉴于技术上的难点和高昂的成本,临床分子诊断仅限于GJB2、SLC26A4、线粒体基因(A1555G)等少数常见基因,其余已知的耳聋基因由于检出率低无法纳入临床常规。随着Illumina、SOLiD及454等新型测序平台(NGS)的出现,短时间内完成几百万甚至更多片段的大规模平行测序将成为现实,可实现对所有已知耳聋基因的同步检测,同时,随着更多耳聋基因被发现以及检测方法的不断完善,耳聋基因诊断的覆盖网将不断扩大,通过在耳聋病因学检查和预防性筛查中广泛的应用,最终可实现“减少耳聋出生缺陷,提高人口素质”的目标。
家长要有意识地进行引导,用多种方法让聋儿听不同的声音,以引起他的兴趣。比如家长可以将耳朵贴在收音机前,一边听声音,一边呈现出一种愉快的表情,小孩见到后,他会模仿并将戴上助听器的耳朵凑过来,这时家长可有意识地选一些儿歌,音量可适当放大,以引起他对声音的注意。
当孩子刚戴上助听器时进行这种训练是最佳时机。家长可用一些通俗的儿歌,唱给孩子听,重复次数越多越好,一边唱,一边和着节拍。再次唱时你应与孩子和着音乐打节拍,鼓励孩子咿呀作声,可先唱歌,再读歌词,声调要变化,语音要缓慢、清晰。反复训练后,孩子如已习惯听这首儿歌,他可能知道或不知道下面的词,你可提示几个词,然后停顿,让孩子补充余下的词,先鼓励他说话,再漫漫纠正。
又如在家里用粉笔在地上划上几条线,家长在孩子后面吹口琴或敲一下竹罐、鼓等有声物品,让孩子听到声音跳一跳,较小的孩子可先由父母领着做几遍,还可用几个小板凳排成一条线,让孩子听到声音移过来坐第二个凳子,再听到声音移过来坐第三个凳子等等,再如可在入睡前或吃饭时,父母趁孩子不注意时,叫孩子的名字,引起他的注意,并对孩子的回头或“哎”给予愉快的奖励,不要试几次没有反应就放弃对小孩的训练,最好把这种训练纳入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如端给孩子一碗饭时,反复说“饭、饭、饭”,当他口渴时、当他眼睛盯着你要给他倒水时,反复说:“水、水、水”,这样反复训练,不但利用了听觉,而且逐步形成了“饭”、“水”这个声音与食物之间的统一和联系,也形成了“听觉概念”,久而久之,当他口渴或饿时,应启示小孩说“水”、“饭”的单词,而不是用手指“嘴”和“肚子”。 口语交往的需要来自于生活实践,特别对于聋幼儿来说,必须给他们创造一定的口语交往的环境,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口语,在生活中体会口语的必要性和优越性,从而培养和激发聋儿学习口语的愿望。如:聋儿要东西时,一定要让他说出或教他说出东西的名称。让他明白,只有开口,才满足他的要求,慢慢地他就会产生用有声语言交往的需要。
十几年前,大多数助听器的运转以及助听器机身上的使用者控制设置,都是通过改变增益-频率曲线图和输出-频率曲线图来改变助听器的设置。如今助听器更加复杂,要了解这些复杂的助听器转换信号的方式,唯一的途径是了解他们的结构图。
结构图可显示助听器内部信号如何运行,以及完成这些操作的顺序。结构图通常也可以显示各元件在处理链内的合适位置和使用者的调节控制。这可以帮助助听器验配师理解改变某个控制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箭头记号成对角线穿过一个元件时,表示这个元件的功能可以被改变,通常这种改变由滤波器或使用者控制装置完成,但是也可由输出端的另一个元件来完成这种改变。除了麦克风和受话器,任何元件均可以实现这种可变性。大多元件都有一个输入(或者多个输入)和一个输出。
遗憾的是,对于结构图的符号并没有绝对的标准。许多先进的助听器,信号被变成多种形式,要描述成几个简单结构的结合是很复杂的。因此使用一些内部带有简短描述的方框来做标记。
绘制结构图的方法有一些惯例和规则。各个元件之间连线上的箭头表示信号从一个元件到另一个元件的顺序。按照惯例,信号应多数从左到右传递,但在复杂的图表内常常也会有些例外,可以用连线上的箭头来让结构图清晰。规则是当几个不同元件同时输入,而仅由一个设备输出时,应该使完整的输出信号能够到达各个连接的元件。另一个规则是一个输入不能被多个输出来支配。一个输入同时连接了两个输出,会产生一个逻辑冲突,因为两个设备都设法告诉对方输入信号应该是什么。因此结构图中不同元件之间应该没有交叉连线,有时不可避免的情况下,有交叉的和彼此连接的线要在交叉点处做连接说明。
麦克风将输入信号转换成电流,同时这些电信号被一个某种类型的压缩放大器放大。信号可分成低频、中频和高频成分。低、中频带信号被有选择的削减,同时每个频带都被压缩放大器放大。改进后的信号的三个部分在转到受话器之前通过使用者或选配者来调配和放大。从结构图中可以推论助听器上的操作调配装置的影响。
什么是舌头锻炼操?分哪几步?
在呼吸训练的基础上,还要进行舌头训练(舌头锻炼操)。舌头是构成语言器官的一个重要部分,舌头的每一段都在发声(舌尖音、舌面音、舌根音),它的动作很灵敏,可以前伸后缩,也可以上升下降。聋儿由于听力缺陷,语言发展受到障碍,使舌头得不到很好的锻炼,舌肌僵硬,使舌尖转动不灵敏,舌头动作跟不上语言节拍的速度,有的字就发不出来,或者发得残缺不全。因此,对聋儿舌头进行锻炼十分重要。
进行舌头锻炼操,分4步:
①舌尖抵住上牙龈,舔着上腭往后钩,钩得越深越好,但不要使舌系带扯痛,然后舌尖舔着上腭慢慢放在齿后。
②舌尖放下后再向嘴外慢慢伸,伸得越长越好,然后快速收进。
③舌尖用力顶左腮顶得面部越鼓越好,然后用同样的方法顶右腮,一下左,一下右,反复多次。
④舌头平放用牙齿轻轻咬舌面,牙齿边咬舌头边往外伸,然后又慢慢地边咬边缩回来。
通过以上4步舌头操的锻炼,使舌头上、下、左、右都得到运动。做舌头操时,可用鼓点和音乐指挥聋儿训练,同时让聋儿加上拍手,点头,摇头等的动作。
门诊有个10岁的男孩,双耳小耳畸形,行外耳道及耳廓成形术,术后佩戴完全耳道式(CIC)助听器,恢复可,上正常小学,言语交流好。一次助听器不小心摔坏,患者就将助听器用软布包装后凑合使用。三个月后再次就诊,为其再次取耳印,重新定制助听器。取出耳印时与上次的耳印对比发现略有变小,说明三个月不戴助听器,外耳道有变窄的趋势。 对于小耳畸形的伴听力损失的患者,助听器不仅帮助其听得清,还可以支撑外耳道,防止术后耳道再变狭窄。我们的耳模就有做成扩张子形状的,是专为外耳道狭窄的病人制作,戴上后支撑外耳道防止耳道再变窄。此次重新取耳印时将耳廓提起以尽量增大外耳道容积,但取出的耳印仍有变小。由此提示我们:助听器出现问题应及时处理,切不可自认为不重要就延误时间,耽误治疗。
助听技术说到底解决可懂度是第一位的,而支撑可懂度最可靠的前提却是听障们自己的语音分辨率,现在的高端机纷纷推出自适应数字降噪、宽频动态压缩、频谱提 升、语音增强等等技术,也就是在降噪与提高语音可懂度之间取得“折衷”,助听验配活动就是通过验配师将这些技术淋漓尽致地得到发挥,这些技术的应用和最终 验配效果的差异有什么关联因素呢?
一、对噪音和降噪技术的认识
噪音一般是指不舒服的听觉刺激,噪音是非周期性的声音振动,它的音波波形不规则,听起来感到刺耳。再深入一步说,凡是妨碍人们学习、工作和休息并使人产生不舒适感觉的声音,都叫噪音,同样也包括流水声、敲击声、沙沙声,机械声等具有规则波形的噪音。
现在的降噪技术对具有规则振幅波形的噪音,能够主动侦测加以抑制,如果噪音和语言处于同一频 率,抑制噪音带来的副作用是什么呢?再比如对不规则振幅波形噪音采用的整体压缩,以取得聆听的舒适度,那么舒适度解决了,可懂度呢?从这里可以看出“折 衷”是处于这对矛盾的两个对立面。
二、对听觉神经系统和分辨率的认识
生物的听觉包括人类听觉神经系统是至今为止尚未攻克的难题,现今的智能、仿生也只能在部分功能 上加以模仿。因为由人类与生俱来的思维和听觉神经系统支撑的能排除一定声压级干扰的分辨能力,一旦受损是很难再恢复的(这个定论不包括治疗期内的突聋), 保护残余听力的重要性已被大多数听友所接受,而保持语音分辨率具有实现前者目标的核心意义。鼓励尽快使用助听器就是为了保持对脑干的持续刺激,让脑干中枢 对语言的分辨增强记忆延缓退化。
所以听友在推荐助听器机型时不能仅看平均听损就下结论,为什么同样的听损程度听损曲线会有不同 的助听结果,言语识别力程度是个极其重要的参考依据。网上咨询时不综合判断听损时间、原因、听损类型、过往佩机史、言语识别力等因素,对寻求咨询预期的听 障也是不严谨的。当然从咨询发帖中也可以部分发现和分析情况,这些做验配师的在配(售)前预估时都会充分考虑,我们听友们对此也应该有所领悟。
顶尖技术和预期效果的差异是确实存在的,本文也是有感于对助听技术应用和实际效果差异性的认识,虽然还提不出理想的克服对策,但对助听康复实践的认知或许会有一定的帮助,欢迎专业验配师和助听器票友们参与讨论提出更进一步的意见。
一、放大线路不同
模拟助听器采用线性放大线路,而数字助听器采用非线性放大线路,可以自动判定外界环境的声响情况,并根据用户听声的舒适度自动控制放大高低程度,避免了模拟机用户“小声听不到、大声难受”的现象。
二、噪声环境中的言语可懂度
多数全数字助听器在噪声环境中可以自动识别固定频率的噪音并进行有效压缩,重点突出言语频率的声音,从而有效提升用户的言语可懂度。
三、设计补偿曲线
数字助听器可以根据用户不同的听力损失情况以及声响感觉程度,自动设计不同的补偿曲线,最大限度满足用户的听觉需求。
四、分频放大及多程序控制
数字助听器可以采用分频技术。多频段处理技术的应用,保证了患者进行听力补偿的精确性和舒适性。
数字助听器可根据用户不同的使用环境,设置不同的适听程序。比如安静环境、嘈杂环境,音乐环境,电感环境等。
五、故障率很低
数字助听器采用微型电脑芯片技术可全自动控制用户的听力补偿需求,最大限度地降低和减少了用户自我调控的微调开关,有效避免助听器故障的发生。
助听器的标准主要是关注对助听器各种电声学性能和指标的稳定性、可靠性、安全性等。目前,全球对助听器的标准主要基于两个既不同有关联的标准体系:欧洲标准,我们叫做IEC标准和美国标准,我们叫做ANSI标准, 即美国国家标准ANSI S3.22-2003和国际电工协会标准IEC 118-7和IEC 118-0。而世界其它国家主要全部或部分地分别借鉴和转化这两个标准之一。比如,中国目前助听器的标准是GB 6657-86《助听器电声特性的测量方法》,参照采用国际标准IEC 118-0。只是,该标准版本较老,是1986版,据说新的版本仍在制定中。根据国家和企业自定的标准,国家质检总局定期对中国国内和国外进口的助听器进行检测,并将其测试结果对社会公开,以保护消费者的利益,提高助听器生产的质量。在2001年的全国第一次大规模助听器强行检测中,其中就有34%的助听器不符合参照的标准。
IEC标准和美国ANSI标准在总体上非常相似,只是在一些细微的地方有所不同。不过有一点需注意:由于两种标准在测试时采用不同的耦合腔,因此,所得的标准数据不同。一般来说采用IEC标准测试的声压输出比ANSI标准的结果略高一些。所以,厂家提供的助听器测试数据必须注明参照的标准,否则会出现混乱。
虽然,在国内国标是从IEC标准等同采用,但是,有相当一部分企业来自美国和加拿大,因此,美国ANSI标准也普遍使用。为了帮助读者了解ANSI标准的使用,这里,笔者将简单做过介绍。图1 是助听器标准测试时要求的设置。
ANSI S3.22-2003助听器标准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测试发现是否助听器的主要性能能够正常运行,包括接收器、受话器、电路模块等。作为对助听器的功能、运行以及对各项参数进行常规检测的一个综合性标准,该标准最早在1977年制定并开始应用,1996年曾对该标准进行了重要修改,而最近一次修改则是在2003年完成,因此,现在该标准的表示是ANSI S3.22-2003。
自从1996年起,美国国家食物和药品检验局,通称FDA,规定该标准正式作为所有助听器的标识文件,也就是说,所有的助听器生产厂家必须使用ANSI这个标准对助听器的各项参数进行测试,保证合格,才能在美国市场销售。该标准主要由S3.22标准委员会,即S3/48工作小组修订和定稿。该工作组主要由听力家、电声学科学家和工程师组成,一般和美国听力学会或者美国声学学会一起开会,并根据技术的发展对该标准进行不断修正。
由于助听器在中国的发展特点,该标准的1996版比较流行,据非官方的调查,目前大多数使用ANSI标准的仍然还在使用1996版本。而2003版本才开始得到认识。需要指出这两个不同年代的同一标准还是有一些主要区别,尤其是反映了数字技术的引进和普及。1996年版本的标准是在1994~1995年间编写制定的,当时数字助听器尚在萌芽之中,没有进入市场,因此,该版本标准主要集中在对模拟线路的各项主要参数的测试和界定。比如,在测试助听器的最大输出OSPL90时,96版本要求测试信号为50或60 dB SPL,而2003版本的信号声强为50 dBSPL。在96版本测试AGC功能时,没有对其由具体要求,主要根据厂家建议设置,但是2003版本则要求把AGC降到最低时来测试。测频响时,96版本要求输入声强为50或者60 dB SPL,而2003版本要求60 dB SPL。测助听器的本底噪音时,96版本要求增益定在60 dB SPL,但是2003版本的标准改成50dB的增益。在测试谐波失真时,96版本规定AGC根据厂家建议设置,而2003版本标准要求把AGC降到最低。而对其它参数测试的要求基本一致,如电流耗电量测试、电感线圈敏感度测试、AGC输入输出曲线测试、AGC起动和释放时间测试等。这些变化主要反映出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数字技术的使用和推广,因此,了解这些变化对我们的临床工作有重要的意义。
同时,在分析目前颁布的各项助听器测试标准时,我们注意到关于数字助听器的3个主要性能的鉴定目前仍然还没有相应的测试标准:第一个是方向性,S3.22-2003标准并没有专门制定测试方向性参数的标准程序,这对数字助听器的质量检验会有一定问题,但是该标准提供了如何在一个有声环境里,安装多方向性的麦克风;第二个是测试数字信号处理时出现的延迟这个参数。我们知道数字信号处理需要一定时间才能完成,因为,数字芯片处理器需要在一定时窗内对输入信号进行采样、分析,然后再做出决策。这种时间的延迟对声音质量有一定影响,因此必须能对其进行准确而客观的测试;第三个是相位测试。目前大部分助听器都是双耳验配,而双耳助听器之间的匹配非常重要,所以,我们常常推荐使用同类助听器保证匹配能顺利进行。如果使用定制机则不一样,虽然其接受器可以同样方式焊在一起,但是由于接收器和线路的不同可能导致在两个耳朵里产生出不同效果,相当于使用两个不同的助听器,对此,也必须有相应的标准来界定和测试。
目前据不完全统计,全球共有近8种植入式骨导助听器,或称为听力器械,从用户最多的BAHA骨锚式助听器到震动声桥植入器械。新年伊始,一种手术更简单、无任何外部器械的骨导助听器由美国著名豪斯耳诊所医生,成功植入到一位67岁的男性听障患者耳内。据中国听力学网北美记者,这位患者由于严重的美尼尔氏综合征,失去大部分听力,成为使用美国Sophono Alpha 2骨导助听器的第一位患者。
中国听力学网曾多次对该款创新器械有过报道,比如2011年对其获得FDA的消息,由中国听力学网首席记者章邯女士介绍过,这家位于美国科罗拉多州的一公司(Sophono)在2006年研制的骨锚式助听器Alpha 1(M)已经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局(FDA)的批准,可以进入市场。这种骨锚式助听器和BAHA最大的不同之处是手术后的外观,更加隐蔽,并能保留头发。中国听力学网汉东声总编介绍说,传统的BAHA植入后,会在耳际后留下钛金属螺丝等,同时需要永久除去头发。这种骨锚助听器使用一种植入式的磁片,提供全数字的声音处理,适合45dB以下听力损失的患者使用。另一个明显的优势是这种助听器无需对外部器件的清洗,维护更加简单。Alpha 1(M)骨导助听器于2006年研发,并于2009获得批准在欧洲开始应用,至今尚无任何副作用,也没有任何报道器件脱落等。
2012年7月,中国听力学网北美记者王宏报道了美国私募股权公司给Sophono公司的股权700万美金投资,再次证明资本呢市场看好中耳植入市场的发展。Wexford资本公司目前管理超过20亿美金,约合人民币130亿人民币,此次投入资金将帮助该公司推广植入式中耳助听器的全球销售。目前世界最大的几家中耳植入占据80%的市场份额,但是适用于传导性听力损失和单耳聋的设备已经成为主流的康复器械,得到医师和患者的认可。因此,近期,从加拿大到美国,不断有新的资金投入到市场,开发出各种植入式中耳器械。
据调查,这家叫做Sophono公司的前身是德国一家叫做Otomag的公司,这家创新性的公司开发出Alpha植入中耳器械,在2010年被Sophono收购,在此基础上,推出新的产品。据中国听力学网获悉,该公司推出有两种中耳植入产品,一个是Alpha S,不需植入,可用头绷等固定在头部,和现在常用的骨导助听器相似;第二种是Alpha M,这需要植入在乳突出。Alpha是一款8通道16个波段、四个程序的植入器械,并拥有和助听器类似的处理功能,比如声反馈处理系统等。和其他植入式中耳器械不同是,Alpha是完全植入在乳突处,没有任何外露部分,不需要日常清洗,也不需要减掉头发等,大大减少感染或者出现故障的几率。
中耳植入器械的市场活动频繁,投资不断进入,说明了这个市场的发展前景,即:中度听力损失已经成为一个大众市场,和早期重度市场不一样,越来越多的轻度的听障患者开始寻求帮助,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和趋势。正如中国听力学网总编汉东声先生指出一样,其实中耳植入器械市场不过是整个听力康复市场的晴雨计:当传导性听力损失的患者开始寻求医学帮助时,说明听力市场已经从一个以重度患者为中心的康复市场,下沉到一个以满足日常生活的中度听障的市场。对于普及传统的气导助听器也大有帮助P2013年,当今年第一款Sophono Alpha 2骨导助听器的植入,相信骨导植入器械市场将变得更加活跃,我们将看到更多的新进展。为此中国听力学网将持续关注、连续报道!
一、音质与助听效果有关系吗? 音质即声音的质量,体现了助听器声音输出的客观技术水平,同时综合了用户的一些主观聆听感受。所谓“高音质”就是要求声音在处理过程中要“高保真”,只有“高保真”才能保证高清晰度,可以说音质决定助听效果,音质决定助听器的品质。 二、哪些因素会影响助听器的音质? 1、助听器本底噪音:本底噪音对听力较好或部分频率较好的用户影响大,有些高档的唯听助听器本底噪音低至14dB。同时必须区分环境噪音与本底噪音的区别,比如有些高档的唯听助听器压缩阈低至20dB,小声放大很足,但是正常人听起来会很吵,感觉是噪音。 2、助听器的频率响应范围:我们知道正常人耳可听见的频率范围:20Hz-20KHz,言语的频率范围:200Hz-8KHz。助听器频响越宽越不容易感觉喇叭声,声音也就越自然越逼真,有些高档的唯听助听器输出频响曲线可以达到7000Hz。唯听公司采用32KHz的采样频率,满足16000Hz的带宽,提供用户聆听的“高保真”音质。 3、助听器的响应速度:响应速度慢导致声音听起来软绵绵的,感觉不结实,声音发虚,容易产生回音。骨导或低频较好的人,这种感觉较明显。一般来说,声音的低频响应速度较高频的响应速度慢。所以某些低频听力好高频差的助听器使用者更容易感到有回音的感觉而导致声音听起来不干净、不清晰。 4、助听器的非线性失真:包括数字处理技术带来的失真、非线性放大带来的失真和某些降噪处理带来的失真。采用“高采样率”模数转换可减小助听器声音的失真;“高比特”模数转换可减少大声输入产生的失真。 5、压缩技术:到底是快压缩好还是慢压缩好呢? 快慢压缩各有优势,总的来说慢压缩技术更有助于最佳语言线性还原,语言信号对比度强,清晰度高,但是在某些特定的场合,又必需采用快压缩,所以唯听公司产品采用了自动根据言语情况处理的快慢结合压缩技术:声音稳定器。
长期以来,许多听力损失流行病调查结果总是更多的指向男性,早期,也就是上个世纪80年代,以男性中年以上的人群为主。为什么?大规模长期工业噪声暴露的影响。
中国听力学网数据显示,到了本世纪的初期,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大量的数字音乐播放器的使用,并且音量很高,发病的年龄段开始下降,直接影响20岁以下的青少年;不过还是以男性为主。譬如《儿科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揭示,从2005年到2008年,16岁到19岁的男性青少年的听力损失发病率为17.7%。不过,令人费解的是,虽然女性青少年总体发病率保持在16.7%,略低于男性青少年;根据中国听力学网的首席记者章邯女士的解释,如果将该发病率和上个世纪的数据相比,我们却发现,女性青少年发病率居然上升5%,速度很快。
由于缺乏其他的数据,很难准确地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章邯女士评论说,这也许和当今的生活方式有关。长期聆听高强度音乐并非仅限于男性青少年,和其他噪声性娱乐活动不同,比如射击、打猎、驾车等,女性青少年使用MP3的比例基本和男性一样,因此,接受噪声的比例也会反映出这种现实。
另外一点是,MP3相关的噪声性听力损失的结果是一个漫长、渐进的过程,真正的影响到底有多大,可能需要至少十年的时间。这些数据再次表明,预防听力损失仍然非常重要。
频率响应是 指将一个以恒电压输出的音频信号与系统相连接时,音箱产生的声压随频率的变化而发生增大或衰减、相位随频率而发生变化的现象,这种声压和相位与频率的相关 联的变化关系称为频率响应。也是指在振幅允许的范围内音响系统能够重放的频率范围,以及在此范围内信号的变化量称为频率响应,也叫频率特性。在额定的频率 范围内,输出电压幅度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比,以分贝数(dB)来表示其不均匀度。频率响应在电能质量概念中通常是指系统或计量传感器的阻抗随频率的变化。
系统对正弦信号的稳态响应特性。稳态是系统的运动在过渡过程结束后的状态。系统的频率响应由幅 频特性和相频特性组成。幅频特性表示增益的增减同信号频率的关系;相频特性表示不同信号频率下的相位畸变关系。根据频率响应可以比较直观地评价系统复现信 号的能力和过滤噪声的特性。在控制理论中,根据频率响应可以比较方便地分析系统的稳定性和其他运动特性。频率响应的概念在系统设计中也很重要。引入适当形 式的校正装置(见控制系统校正方法)可以调整频率响应的特性,使系统的性能得到改善。建立在频率响应基础上的分析和设计方法,称为频率响应法。它是经典控 制理论的基本方法之一。
在控制工程中 又称为频率特性它是系统对不同频率的正弦信号的稳态响应特性
确认频率响应的方法
分析法
基于物理机理的理论计算方法,只适用于系统结构组成易于确定的情况。在系统的结构组成给定后,运用相应的物理定律,通过推导和计算即可定出系统的频率响应。分析的正确程度取决于对系统结构了解的精确程度。对于复杂系统,分析法的计算工作量很大。
实验法
采用仪表直接量测的方法,可用于系统结构难以确定的情况。常用的实验方式是以正弦信号作为试验 信号,在所考察的频率范围内选择若干个频率值,分别测量各个频率下输入和稳态输出正弦信号的振幅和相角值。输出与输入的振幅比值随频率的变化特性是幅频特 性,输出与输入的相角差值随频率的变化特性是相频特性。
频率响应图
在采用频率响应法分析和设计控制系统时,常以频率响应的曲线图作为研究问题的出发点。频率响应图的主要形式有奈奎斯特图、波特图和尼克尔斯图。
奈奎斯特图
又称极坐标图。它是当频率ω由零变化到无穷大时,表示在 极坐标上的频率响应 G(jω)的幅值 |G(jω)|与相角∠G(jω)的一条关系曲线 (图1)。极坐标图的优点是,频率响应曲线上能显示出频率ω的分布情况。为了绘制极坐标图,必须对选定的每个ω 值计算出相应的G(jω)的幅 值|G(jω)|和相角∠G(jω);由|G(jω)|和∠G(jω)可构成极坐标图上的一个矢量G(jω)。奈奎斯特图就是当ω由零变化到无穷大时矢量 G(jω)终端扫描得到的一条轨迹。
波特图
又称对数坐标图。波特图由频率响应G(jω)的对数幅值特性图和相角特性图组成(图2)。在对 数幅值特性图中,频率轴采用对数分度;幅值轴取为20log|G(jω)|,单位为分贝(dB),采用线性分度。在相角特性图中,频率轴也采用对数分度; 角度轴是线性分度,单位为度。波特图的优点是可将幅值相乘转化为对数幅值相加,而且在只需要频率响应的粗略信息时常可归结为绘制由直线段组成的渐近特性 线,作图非常简便。如果需要精确曲线,则可在渐近线的基础上进行修正,绘制也比较简单。
尼科尔斯图
又称对数幅相图。它是在直角坐标上以频率ω为参量表示的对数幅值 20 log|G(jω)|与相角∠G(jω)的一种关系图(图3)。对数幅相图很容易根据波德图上的对数幅值特性和相角特性来绘制。尼科尔斯图的优点是能较容易地确定控制系统的相对稳定性。
听力下降会给患者带来极大不便,常见的症状有听不清声音、谈话反应迟钝、经常误听误解等。专项调查显示,1800名被调查的学龄青少年中,有14%的青少年耳朵处于疲劳状态,有听觉衰弱情况。同时,原先多在成年人中出现的耳鸣现象,现在小学生中也为数不少。
临床证实,人交谈的声音为60分贝,人的听觉能承受最强的声音为90分贝,但一些舞厅、游戏机房的声音强度超过115分贝。许多青少年喜欢听MP3或长时间呆在音响很大的舞厅或游戏机房,时间一长,人的听觉功能会受到损害,轻者听觉能力下降,重者完全失去听觉能力。许多青少年从舞厅出来,都出现明显的昏眩感和头痛症状。
据最新统计,我国目前有近200万人患有听力障碍,其中儿童约占50%,看来听力保健也得从娃娃抓起。以下6种因素是儿童听力损伤的主要原因,家长应予以充分重视。
噪音 有些孩子在收看电视或收听音乐时,往往喜欢把音量开得很大;有的孩子还喜欢听立体声音乐,戴上耳机一听就是几个小时,无论在行走或做功课时都不愿取下。殊不知,长时间接触高分贝的噪音,会对内耳听觉器官的神经末梢造成不良刺激,对听力的损害也很大。还有5种损伤听力的元凶
长时间听MP3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听力受损,用耳机长时间听音乐,会对听神经的末梢产生刺激,引起听神经异常兴奋,容易造成听觉疲劳,加上耳机接近鼓膜,能将声音信号提高9分贝左右,时间长了会对耳膜造成伤害,轻度“重听”,中度以上就耳聋。如果戴耳机听,最好每次听的时间不超过20分钟,声音不超过60分贝,这样对听力的影响才不会很大。
如果发现孩子的听力存在问题,应到有耳鼻喉专科的医院做进一步检查。目前,条件好的专科可以把外耳、中耳、内耳、听神经、听中枢等听觉通路上的问题都找出来,并针对不同情况分别予以处理。比如,外耳中耳的疾病可通过药物或手术治疗,也可用助听器。内耳、听神经或听中枢病变者用助听器或进行听觉言语训练。希望所有的家长都能重视孩子的听力发育,牢记“三早”,即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不让孩子无辜的丧失听力。
配戴助听器的聋人需要家人和朋友的关心与帮助
许多听力损失人士的家人和朋友错误地认为,佩戴助听器便可以获得正常的听力,他们希望听力损失人士戴上助听器后能立竿见影,解决长期困扰的问题。事实上,戴上助听器仅仅是听力康复过程的开始。 要成为成功的助听器佩戴者需要做很多努力,包括习惯新的声音以及音色的变化,更包括了重新建立交流时的自信心。朋友和家人应该体谅听力损失人士为了克服交流困难所做的努力,并逐步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才能给他们极大的帮助。
帮助助听器用户轻松交谈的方法包括:
·在传达信息之前先让用户集中注意力。 ·无论站立或坐下都要面对听力损失患者。 ·讲话要清楚,不要口含食物或香烟等异物,这样会影响患者看口型的能力。 ·利用手势和脸部表情帮由理解。 ·必要时降低背景躁声(例如将电视或收音机声音关小,或者关上门以减少噪声)。 ·避免同时与多人交谈。 ·在餐馆及其它躁声环境,尽量便助听器用户远离躁声源。
(1)获得准确的听力图:每个人在低、中、高音区的听觉敏感度各有不同,若有选配适合的助听器,获得准确的听力图是不可缺少的第一步。儿童因年纪小,故父母应找一家设备完善的听觉服务中心做检查。
(2)配合各人独特的助听需求:每人对声音的感受不同,学习、生活和工作的环境也不同,故选择助听器时应考虑各人独特的助听需求。
(3)使用最新的科技:虽然助听器的外观没有什么差别,但里面的声音处理技术相差极大,较先进的聆听系统可自动为您调节音量,使您在任何环境都能听得舒适,即使是巨大声音也不会刺耳或伤害剩余听觉。
(4)决定单耳或双耳配戴助听器:若您只有单耳耳聋,只需单耳配戴助听器;若双耳都有耳聋,应双耳配戴,因为双耳聆听能帮助您分辨方向,在噪声环境中听清更多的语音,接受从各方面所发出的声音和有立体声的聆听效果,并能帮助儿童学习语言,听者也较易适 应使用助听器。
(5)增进美观及减低能见度:要求美观的您可选用微型或接近发色(肤色)的助听器。儿童可选择自己喜爱的鲜艳颜色。另外,您也可选配最新全数码或数码编程聆听系统,让它自动调节音量,将助听器调到能听见的最低程度。
(6)考虑其他助听器材:助听器并不是惟一的助听器材,您也可考虑使用调频传声系统、闪光门铃(电话)、电话扩音器等,帮助您减轻生活中的种种不便。
(7)做好心理准备:耳聋一般是慢慢形成的,听者或许已经习惯了一个安静的世界,刚配戴助听器时,也许不习惯听见许多失去已久的声音,故您应有心理准备需要几个星期适应期。
聋儿交往能力的培养,首先是交往基本技能的培养。基本技能包括听说能力的训练和言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听话能力的训练是指加强聋儿语言交往方面的听话能力的训练。在这方面的训练可以让聋儿多听一些课堂用语和生活用语,进行模仿并正确执行,同时在听话训练可以借助看话作为补偿手段。还要训练聋儿注意的人的体态,表情语言信息。
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包括,第一,对话训练,对话训练可以是老师利用图片跟聋儿对话,可以在游戏活动中引导聋儿之间的对话,可以开展家长与聋儿的对话练习。第二,复述故事的训练,让聋儿看图讲故事。第三,朗读训练,通过朗读句子和儿歌的训练培养聋儿读句时有抑扬顿挫的节奏感。
另外要为聋儿多创造语言交往的机会。一个人的语言能力都是在使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语言环境是学习语言、进行语言交往的必要条件,我们要为聋儿创造丰富的语言环境。
1.多与聋儿交往,老师和聋儿家庭内部成员都要多跟聋儿进行语言交往。
2.多让聋儿跟同龄健全儿童交往,多组织聋健合一活动,家长可以请亲戚的小孩或邻居的同龄小孩到家里玩,鼓励自己的孩子多跟小伙伴交往。
3.多让聋儿跟陌生人交往,一般聋儿见到陌生人都是胆小不敢跟陌生人说话,要改变这种情况,家长要多带小孩到亲友家中串门,鼓励孩子跟亲友的其他成员交往,另外带聋儿外出与其它社会成员交往。
,听力下降最易察觉的细节就是:在看电视时不自觉调大音量,说话时也会增大自己的音量。对于出现上述表现的老年患者,首先要到医院耳科检查,明确听力下降的原因,若确定为生理性的听力减退,也不要任由其继续减退,因为听力衰退过程虽不可逆,但可以缓解。
专家表示,听力下降的老人可坚持做鸣天鼓操以缓解听力下降的过程。鸣天鼓可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调整和改善耳蜗血供,促进内耳血液循环,延缓听力下降,对耳鸣亦有治疗作用,对眩晕、失眠、神经衰弱亦有效果。
具体方法是:每日晨起或睡前,两手掌摩擦生热,随即两掌紧按各侧耳廓,使两耳听不到外界声音嗡嗡响为止,手指并拢贴于头顶或枕部,食指叠在中指上,然后食指着力滑下弹枕部或头顶部,听到有鼓鸣音即可,每侧共弹20~40次,弹毕深呼吸五次,60天为一疗程。
随着国内听障儿童听觉言语康复教育的发展,与之密切相关的助听技术也有了长足进步。只有听清楚才能更有助于语言康复。因此,作为听障儿童康复教师及家长,对助听器的基础知识、助听技术以及助听设备选择的相关原则开始有了更多的关注和了解。
基于此,本期《聋康机构通讯》特别采访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的郗昕副教授,请他结合理论、实践对教师和家长亟需了解的几个主要问题进行解答。以下是采访内容:
记者:听障儿童是如何借助助听器听到声音的?希望您能就此介绍一下助听器的基本构成及工作原理。
郗昕副教授:目前最为常见的是数字助听器。今天我主要向大家介绍的也是数字助听器的基本构成及原理。设备主要由:传声器(microphone,音译为麦克风)、放大器、受话器(receiver,耳机)、电池、各种音量、音调控制旋钮等电声学器件组成。
那么,关于助听器的原理,简单描述就是:通过”麦克风”将声音信号转化为电信号,通过信号放大与处理电路,再用”受话器”将放大后的电信号又转换为声音信号。
麦克风:麦克风又叫话筒、传声器,是将声音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的换能器。
放大器:声音信号经麦克风接收并转换为电信号,然后到达助听器的信号处理器件根据需要进行处理。这部分可以说是助听器的核心部分,在数字助听器中就是一个芯片。信号处理包括放大、频率响应调整和输入输出曲线调整,最终将听力障碍者原来听不到的声音,放大处理成患者能够听到的声音。
受话器:受话器是另一个换能器,虽然受话器的外形与麦克风差不多,但是内部结构与原理却完全不同。受话器是将放大的电信号转换为声信号或机械振动,传递到耳道里。
音量控制:音量控制是一个可变电阻或电位器,用以调节通过放大器的电流,音量随电信号的电阻变化而变化。音量调高,则需要的电流也更多;音量调低,通过放大器的电流减少,使声音变轻。
微调部件:为了使助听器能够满足不同听力损失的需要,助听器机身上常常设置一些按钮,允许患者根据自身需求对助听器的性能进行调节,以适应不同交际场景的需求。
电池:助听器靠电池提供所需要的能源。如果一个电池的能量不足的话,将限制助听器的输出声压。助听器对电池的要求是:体积小、电压恒定、质量可靠、寿命长、对环境无害。如今的助听器电池都是锌空电池(钮扣电池)。
助听器的辅助器件:包括音频输入和电感线圈
音频输入:大部分助听器都有音频输入的接触片或插孔,主要用于听收音机或看电视。因为音频信号直接来自于声源,没有经过声—电、电—声的转换,因此输入信号的质量比经麦克风转换过的信号质量好。
电感线圈:电感是一个磁感应线圈,能将电话机听筒内或影剧院聋人专座内的语音电磁信号,耦合到助听器中来,经放大,可明显提高使用者听电话或听演讲看演出时的效果。其优点是不会产生啸叫,无干扰,噪音环境下的信噪比高。信噪比是语音信号与环境噪音的差值,信噪比高则语音信号强,易分辨。
记者:助听设备配戴的最终目的是让听障儿童获得更好的听觉补偿效果,从而提升言语康复的质量,因此新的助听技术的研发也必须更多地考虑实际康复教育的需求。那么,在您看来,目前对听障儿童康复教育影响比较大的助听技术是?
郗昕副教授:除了降噪技术,FM无线调频技术和移频技术是目前与听障儿童康复教育关系比较密切的两项技术。
FM无线调频技术的应用,可以让集体教学中、坐在教室每个位置的孩子都能非常清晰地听到老师讲课的内容,就像老师在耳边讲课一样。一方面教师上课时可以自由走动,不再担心声音受距离的影响,另一方面也能很好地解决教室声学条件比较差的问题。
移频技术是近年来逐渐被采纳的一项技术。虽然这一技术在刚刚出现的时候存在争议,但是,随着这一技术的成熟,已经被更多人认可并逐步推广应用。一般来讲,助听器在高频的补偿效果比较差,但是采用移频技术之后,高频的声音被移到相对比较低的频段被感知,可以使助听器配戴者听到一些原本听不到的高频声音,听到的声音更加丰富了。这一技术对于年龄比较小、大脑可塑性比较强的孩子来讲更有效果。可以帮助其在听觉中枢重塑音调感知的能力。
记者:对于助听设备的选择,很多家长都存在这样的误区:植入人工耳蜗才是听障儿童重获听力的最佳解决方案。尤其是随着国家人工耳蜗捐赠项目的大力推广,更多的家长将关注点放在人工耳蜗的申请上,而缺乏对两种助听设备的客观审视。
郗昕副教授:不能简单地去评价哪一种设备更好,任何一种设备都有它的适应条件,因此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助听设备。恰当地选择助听设备,才能获得最大的投入产出比:不仅能获得最佳的补偿听力和言语康复效果,并且也为聋儿持续一生的干预治疗打下基础。而之所以出现认识上的误区,一方面是因为一些家长和老师对助听器和人工耳蜗的适应症没有正确的把握。另一方面,助听设备的选择是受多方面因素共同影响的,网络论坛中一些错误片面的观点容易误导家长,没能做出客观全面的判断。
家长和老师在帮助孩子选择助听设备前,要具备一些基本的常识:
首先,我们的家长和老师要准确了解孩子的听力损失状况。因为植入耳蜗还是配戴助听器主要取决于孩子的听力损失程度。一般而言,听力损失大于90 dB HL的儿童,植入耳蜗效果总体上要优于配戴助听器;听力损失小于75 dB HL的儿童配戴助听器基本都能获得较为满意的听力语言康复效果,而不必接受费用高昂的耳蜗植入手术。同时还要考虑听力损失的病变部位是耳蜗还是耳蜗之后的听神经及中枢听觉系统。如果是后者,无论是助听器还是人工耳蜗的干预效果都不会太好。
其次,要了解人工耳蜗植入的正确流程。对于选择植入人工耳蜗的听障儿童,最好能在植入人工耳蜗之前配戴3-6个月的助听器,进行一系列的检查和助听效果评估,确定助听器无效或收效甚微,再进行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在人工耳蜗植入前试戴助听器,可以帮助聋儿认识声音,建立初步的聆听习惯。通过训练可以对声音刺激做出相应的动作反应,有利于聋儿术后快速地建立起对声音、言语的感知与理解。同时,还可有助于医生在术前判断听觉传导通路的完整性。
当然,对于听力损失严重,配戴助听器没有任何效果的孩子来说,可以在符合人工耳蜗植入条件的前提下直接进行耳蜗植入,以为孩子争取更多的康复时间。但是,这对听力检测的准确性以及医生的诊疗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外观上分有耳内式和耳道式。一般来讲孩子选用的比较多的是耳内式软耳模,因为从传统的思路来说对放大声音密封需要,以防止助听器的啸叫产生,从而加强听的效果以及避免对公共场所对他人的影响,另外很多家长认为小孩子选用软耳模舒适度会更好些,因为很多人认为软的比硬的要舒适,这种认识可能跟助听器服务中心的建议有关。
不管是软耳模还是硬耳模,我认为在给孩子选配助听器的过程中适合孩子的助听器很重要,但是也不能忽视耳模与助听器放大特性产生的一定影响,对耳模的材料及式样的选择也是专业选配的一部分,充分考虑到耳模与助听器的配合,这样才能发挥助听器更大的使用效果。
一、 耳内式软耳模
优点:密封性好,适合极重度听力损失,防啸叫能力强,稳固性好,不易掉出来。
缺点:佩带舒适度一般,新耳模带入时因摩擦力大带时有些困难,有时需涂抹眼药膏润滑后方可带入。可塑性差,无法对出声口端进行进一步加工处理,贯穿耳模的声导管使用到一定时间后容易老化、硬化后易划出。同时导声管与耳模连接处的管子容易开裂(这与孩子取助听器拉扯耳模有关)。软耳模制作价格相对较高。
说明:可塑性差是因为管子是在软耳模自然的收缩张力下产生张紧力,导致管子有一定程度的收缩,出声口端管子无法扩张,对高频放大产生一定削弱。
二、 耳道式软耳模
耳道式软耳模小孩子应用相对应用较少,成年人相对应用较多,除了相对舒适外,其他情况基本与耳内式软耳模相同。 三、 耳内式硬耳模 优点:因表面光滑,佩戴时相对容易塞入,适合重度及极重度听力患者,可塑性好,可对出声口端进行有针对性的加工,如开喇叭口,有利于高频的自然放大提升;增加出声口长度,缩小出声口直径可增加低频的放大量。耳模与管子之间有弯头(进口弯头质量好)减少了软耳模声管的断裂现象,同时硬耳模的声管老化后更换便利。除听力较重的小孩子因身体生长需一定时间更换外,中青年、老年人的硬耳模使用寿命非常长,且制作价格相对要低。 缺点:佩带舒适度一般,制作不合适容易对耳廓的耳轮、耳甲、对耳屏处有压迫感,且这些部位因耳廓处无皮下组织佩戴时间长对软骨部产生压迫性的疼痛感。 四、 耳道式硬耳模 相对比耳内式耳模佩带舒适度要好,改善了对耳阔软骨的压迫感,适合中度及中重度听力损失患者,如听力条件可以的情况下可打通气孔,可有效改善患者堵耳效应,增强聆听的自然度和舒适度。当然打什么样式的通气孔也有讲究,一般情况与传声孔平行的通气孔是比较常用的,因为此类气孔对高频的放大信号的影响较小。 缺点:对于听力在60分贝以内的患者或特别是低频几乎接近正常值而高频较差的患者,有相当一部分人还是感觉声音有堵塞感或闷的感觉。
以上是常见耳模的大概情况,既然各有优缺点,那么怎么来改善呢?
听力重的孩子完全可以带耳内式硬耳模。
很多家长首先会怀疑硬耳模容易啸叫,孩子带上去是否会疼痛。其实硬耳模容易啸叫的原因是给孩子取耳样时,取的比较浅有关,这必然会造成制作时耳模不够深,这样对耳模的密封性而言必将大打折扣,即使作成软耳模也容易产生啸叫,另外即便取样非常规范,但是在制作的时候制作人员制作不到位,也会造成啸叫的产生。所以给孩子取耳样一定要过耳道二道弯再向里2—3毫米左右比较适合,另外在制作的时候耳模二道弯处是第一密封屏障,只要这部分密封做的好,耳阔部分特别是对耳轮、耳甲、对耳屏处就可适当做小,这样就不会导致压迫感的产生,另外硬耳模的表面摩擦力小,更易塞入耳道。在去年一年多的时间我给很多听力损失较重(甚至有些听损在115分贝)的孩子选择了我听力工作室的硬耳模,结果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因为硬耳模在有效解决密封的问题的同时,它还可以更好的在传声口处根据孩子的高低频的损失不同,进行针对性的填写制作要求让制作人员进行特殊加工,另外困扰软耳模声管断裂及抽出的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听力损失在60分贝以内或者低频好高频差的患者,可使用镂空开放式硬耳模。
前面提到耳道式硬耳模即使打了通气孔后,还是有相当部分听力患者仍然无法改善堵耳及说话发闷的问题,调整助听器依然无法改变,后来我发现这些用户我在使用小的塑料耳塞时给他们试听助听器的时候他们感觉都非常好,而在取助听器带上耳模使用时却出现了问题,而不得不再次使用塑料的小耳塞,可是用这样的耳塞安全性差(助听器易掉落),且耳道容易过敏发痒。
怎样有效治疗耳聋?耳聋是各种原因引起的听功能损害的总称,程度较轻者也称为重听,显著影响正常言语交流者称为耳聋。耳聋是影响人类生活质量的最主要原因之一,鼻炎网专家发现,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耳聋治疗和康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人工耳蜗植入,重度耳聋患者福音。怎样有效治疗耳聋?
人工耳蜗又称人造耳蜗、电子耳蜗。人工耳蜗是一种替代人耳功能的电子装置,它可以帮助患有重度、极重度耳聋的成人和儿童恢复或提供听的感觉。这里的重度、极重度耳聋患者是指双耳听阈大于90分贝(dBHL)听力级以上,配戴大功率助听器无效的人。人工耳蜗技术开始于50年代,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特别是随着生物医学工程等高新技术的出现,已经从实验研究进入临床应用,成为目前全聋患者恢复听觉的惟一有效的治疗方法。据统计,全球现在约有5万多耳聋患者使用了人工耳蜗。
注意:耳聋的危害巨大,请及早到正规的医院进行检查和治疗。
耳聋引发的一系列并发症,严重地危害了人们的健康
1、听力障碍:正常情况下,我们的听力能区分出几十万种声音细微差别。一旦出现了障碍,问题比想象的要严重。
2、沟通障碍:耳聋的问题更多地是沟通的问题;耳聋的危害也更多地是由沟通障碍派生出来的危害。非常现实的一个例子是,听力障碍使得幼儿无法正常地感知和学习语言。而没有语言的支持,他们就无法和周围社会正常地沟通,最终导致无法挽回的严重后果。
温馨提示:既然耳聋对人们造成的危害如此巨大,请一定要及早到正规医院治疗,以免延误病情,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
中国听力学网早在2007年便介绍互动式助听器,这是一种经听力学家调试后,然和可由听障患者自己微调的助听器模式。笔者和该项技术发明者蒋涛教授多次探讨这项技术的适用性、合法性以及有效性。正如蒋教授在2011年的助听器年会上提到的一样,互动式、或者可调式助听器已经逐渐成为一种得到临床验证的方法,得到听力学家和患者的认可。然而从技术的普及到用户的任何从来都有一段很长的路径,对于有些患者而言,能自己调试助听器的品牌依然不多。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黑客”侵入助听器开始在欧洲等过流行。据英国广播公司报道,英国爱丁堡的一位工程师为了帮助他太太能自己调试助听器,断然采取黑客的手法,进入数字助听器的程序,获取了助听器的算法代码后,又自己动手购买零件,组装成自己所需的助听器。
其实,这种反向工程的“模仿”在其他行业早已盛行,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现在流行的“山寨”手机等。而在助听器行业倒是不多见的。据悉,这些“黑客”将在网上公布助听器的原始代码,并提供各种可以自行组装的助听器零配件,用户可根据自己的听力损失程度和需求,给自己“配”一个助听器,不折不扣地做到了听力康复DIY。这位人士称“不能调试自己的助听器简直无法理解!”
当然,专业人士对此也有不同看法,英国助听器穆尔指出,组装助听器不是任何人能在自己的工具房里可以做到的,需要大量的研究才行。
1、发现耳聋且采取助听干预的时间越早,聋儿言语商值越接近正常儿童。
2、助听设备性能越先进越好。先进的助听方式对声音的处理更加智能化,满足聋儿助听需求的空间越大。
3、调试人员水平越专业越好。通过专业调试充分发挥助听设备性能可以让聋儿获得更有效的助听效果。
4、聋儿残余听力越多越好。残余听力的多少以及听力曲线的走势变化决定聋儿助听听敏度和听觉分辨能力的高低。
5、言语矫治师水平越高越好。言语矫治师应当具备儿童教育心理学、语言学、临床听力学,娴熟的言语矫治技巧及高超的语言训练水平。言语矫治师实战水平越高,聋儿开口越快,语言清晰度越高,言语交流水平越接近或达到正常。
6、家长信念越坚定越好。助听聋儿从对声音有反应到听懂语言,到咿呀学语开口说话,再到口齿清楚语言流畅,直到走进社会正常语言交流,是接近符合健听儿童言语发展规律的一个过程,但是会比健听儿童语言获得更加艰辛,因此家长必须坚定信念。
7、社会协助越紧密越好。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儿童的发展是社会关系的发展和深入,社会协助越紧密儿童社会关系越正常。
目前,全世界约有6亿5千多万人有轻度到中度的听力损失;其中超过90%的听力损失患者属于正常的老化过程,听力损失也将成为继高血压和关节炎之后的第三种极为普遍的慢性疾病,对日常工作与生活造成不便。 2011年中国国际听力康复大会提供的数据表明:在中国预计有近1亿人群存在听力损失,占人口总数的10%,其中65岁以上的听力损失人口预计在30-50千万左右,千分之六的新生儿存在听力损失,即:将近120000的新生儿存在听力损失。(资料出自《百度》)
听不清楚时,很多人会选择尽量减少与别人沟通,甚至从心理上拒绝与人交流,久而久之,对语言的记忆和理解能力会发生退化。大脑的记忆力、快速反应能力、学习能力也随之发生退化,性格也会变得有些不够自信和开朗。
作为听损人群身边的家人和朋友,无法想象他们是生活在如此孤独的声音环境之中,有时甚至无法理解和感受听损人群因为听力原因而逐渐在性格上发生的细微变化。
选配助听器后,家人和朋友依然无法知晓助听器用户佩戴机器后的真实感受,也不清楚助听器给用户带来了何种程度的改善和福音?作为家人应该以怎样的方式和听损人群相处沟通才能让他们更快乐和轻松呢?
据悉,在欧洲各国,助听器已普遍被众人所接受,而在亚洲,人们对于助听器验配的理解和认识也在不断地改善和提高。为了能更好改善听损人群的生活质量,巴黎三城听力世界引入了一整套来自丹麦全新研发技术与验配理念的“AVS可视言语助听器验配系统”,可以更大限度地满足助听器用户及其家人听力改善的需求。
“AVS可视言语助听器验配系统”的四大独特功效:
1.听力损失模拟家人可以亲身体验听损人群所听到的日常声音环境。
2.助听器模拟让助听器用户及其家人共同体验助听器佩戴后的听觉感受,更直观了解高端助听器的各项先进技术指标及优越的性能。
3.动态客观真耳分析通过探管麦克风检测仪,真实记录用户不同耳道内接近鼓膜处的听觉状态,为助听器的验配调试提供了客观可靠的依据。
4.实境语言测试模拟家庭影院环境(7+1音响配备、外加液晶大屏幕显示),让助听器用户及其家人共同现场体验在各类真实的生活场景下(公园、马路、医院、餐厅)的听觉效果,切身感受助听器所带来的听力改善状况。
满怀对家人的关怀和挚爱,陪家人至巴黎三城听力世界,在具备当今一流验配设施及先进验配理念的助听器集成式验配室中,能轻松、愉悦、完美地体验听觉全面呵护盛宴!
听力下降不仅会让人变得“沉默寡言”,给出行带来安全隐患,也给生活及工作带来诸多不便,听取听力专业人士对听觉保护的建议,体验特色专业验配服务,让亲人享受轻声细语新生活。
无论是配戴盒式还是耳背式助听器,都有一个将放大的声音导入外耳道的问题。早期助听器配戴时,是用圆形或椭圆型的耳塞来完成这个任务的,但耳塞不可能与每个人的外耳道形状完全相同,使用统一的耳塞显然会使一些配戴者感到不舒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试验先从配戴者的耳廓和外耳道内制取印模,然后再加工成同样形状的阳模,并使其与助听器连接,这样不但可以将助听器放大的声音导入外耳道,而且使得配戴更加舒适。这个模型就称之为助听器耳模,简称耳模。它除了有着连接人耳和助听器以及配戴舒适的功能外,还有以下作用:
(1)将助听器固定于耳廓和耳道内,防止脱落;
(2)密封外耳道和耳廓,防止因声音泄漏引起的助听器啸叫;
(3)在一定范围内改善助听器的声学效果。因此在验配助听器之前,一定要先制作相应的耳模。
伴随着半导体超大规模集成线路芯片超微化和电脑技术的快速发展,助听器突破了体积的限制,只有黄豆大小的耳内式定制助听器已成为世界助听器市场的主角。
耳内定制助听器其“定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外壳定制:根据每个听力患者的耳廓和耳道形状定做,其声音接受方向与真耳一致,听力感觉接近人耳。
线路定制:它的基本线路是验配师根据患者的听力损失程度、类型及补偿要求等因素决定来进行调试。
隐型耳内式定制机具有以下特点:
准确的方向性:定制机麦克风收音位置与真耳一致,有明确的方向感。
高隐蔽性:体积小,隐蔽性极佳。
稳定性:嵌入耳内的定制机,即使在剧烈的运动时也不会脱落。
完美的个性需求:因人而异的线路定制满足了听力补偿的需求,提高了语言清晰度。
耳内式定制机从外观上分为:耳甲腔式-耳道式-深耳道式,不同外观适用不同程度的听力损失及要求的患者,真正做到了效果与外观的完美结合。
数字化助听器的分类
数字化助听器分为全数字助听器和半数字助听器两种。我们把输入助听器的声音信号,需要通过数字信号处理器(DSP)进行模数和数模转换处理的助听器,叫做全数字助听器或纯数字助听器。半数字助听器也叫数字助听器、数码助听器、数控助听器、数字编程助听器和电脑编程助听器等。它的输入、放大部分是模拟的,只有输出部分才是数字化的,所以叫半数字助听器。
全数字助听器的优势
半数字助听器数字信号处理器的功能与全数字助听器是不可比拟的。全数字助听器具有以下功能优势:
1.增益处理 助听器放大声音的能力,是助听器最主要的物理性能,我们把它叫做增益。
患者选配助听器的目的是希望在舒适状态下可听度得到最大的补偿,这就要求助听器的放大器具有噪声小,信号放大无失真,频率响应足够宽,高、中、低频声调整灵活,大、中、小音量可控制等。全数字助听器的"心脏"-- DSP具有强大的处理功能,使助听器对输入信号进行多频带调整和多通道压缩控制,以保障其具有以上特性。
2.反馈啸叫处理 重度耳聋患者常常因为耳道封闭不严而产生反馈啸叫,有的轻度耳聋患者也会产生反馈啸叫。全数字助听器的反馈抑制电路可以消除或者部分消除反馈啸叫。常用电路有两种。其中一种在消除反馈啸叫的同时,不影响助听器的信号输出;另一种对助听器的输出功率较少影响。
3. 噪声处理 在嘈杂的环境中,人们使用助听器的效果会受到影响,如果长时间在这种环境中使用,患者还会感到不适。全数字助听器的数字噪声衰减处理器可以识别、衰减稳态噪音(如冰箱、汽车、计算机等产生的噪音)。值得说明的是:到目前为止,尚无一台全数字助听器可以将噪声从言语中分离出来,只是在相应通道把噪声和与噪声具有相同频率的言语衰减。对于这一点,我们不要听信广告中夸张、不实的宣传。
4.语增强(频谱提升处理)技术 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对声音频率的识别下降,即语言识别力下降。科学家采用频谱提升技术,使元音和辅音之间的区别更加明显,以提高耳聋患者的言语识别力。
5. 方向性麦克风(双麦克风)管理技术 科学家早已证实,方向性麦克风可有效地提高助听器的信号噪声比,但由于方向性麦克风也有其自身的缺点,所以在助听器没有全数字化前,没有广泛应用。由于数字信号处理器技术的使用,全数字助听器可以自动校准双麦克风的匹配,根据不同声音的环境,更为灵活地应用。
6.信号发生器技术 全数字助听器的DSP不但具有放大声音的功能,而且还可以发出声音。此时,助听器可作为一台听力计使用, 用于原位(戴着助听器)测量聋人的听力和响度增长情况。这样就提高了助听器的调整精度,使患者使用助听器的效果更好。
7.人性化的功能 全数字助听器具有:①低电量提示:当电池电量不足时,可自动发出提示,以提醒患者更换电池。②开机延迟功能:可避免患者戴助听器时产生反馈啸叫刺激。③多记忆性程序:满足多种使用需要,如安静环境、噪声环境、听音乐、打电话等。④自动消除风噪声。⑤堵耳效应调整。
8. 智能化功能 可自动识别噪声和言语环境,并切换程序。
全数字助听器产品
全数字助听器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已有适合多种消费人群的低、中、高档产品。
·低档全数字助听器有数字放大功能,通道数量一般为1~2个,价格大约为三千元左右。
·中档全数字助听器有反馈抑制和3~4个通道的噪声衰减等功能,价格大约为八九千元左右。
·高档全数字助听器具有噪声抑制和反馈啸叫抑制功能,自适应定向麦克风,多通道压缩,多程序记忆(3~4个),频谱提升等多种功能,价格大约为两万元左右。
怎样选择助听器
目前,助听器市场竞争很激烈,每一助听器生产厂家又有多种助听器型号,这就使得耳聋患者面对众多产品不知所措。在这里我们建议耳聋患者选配助听器时,应从几个方面来考虑:①耳聋的性质和程度;②个人的需求,即助听器的效果需求和外观需求;③个人的经济承受能力。
对于患者来说,选配一个合适的助听器,首要任务是要慎重地选择一个正规的选配机构和一名专业的、合格的助听器选配师,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把助听器调整到最佳状态。在临床上我们常常看到,有些患者使用的是高档助听器,但由于没有正确调整,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效能。
虽然助听器已发展到数字化,但由于使用助听器会使外耳道部分或全部封闭,因而改变了耳道的共振峰,使声音不自然,定位能力变差,引发外耳的不舒适。助听器还常有反馈啸叫、失真、佩戴者的形象等问题。再者,助听器常常因受潮、震动和耳耵聍的侵蚀而缩短寿命。这些问题会给使用者带来不便。
所以,中老年朋友预防耳聋是关键,配戴助听器只能起到补救的作用。
相关链接助听器的发展史
自从第一台助听器问世以来,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助听器正向着小型化、宽频带化、高保真化、抗噪声化、灵活调整和智能化发展。助听器的发展可分为五个时代:
声学时代--1876年贝尔发明电话以前,由于没有外部电源和放大元器件,人们只有利用集音和共鸣声学原理,制出了耳喇叭、听椅及通话管等无源助听装置,集音效果为5~10分贝。
炭精时代--1876年贝尔发明了炭粒传声器,才有了原始的助听器模型。大约在1902年制造了第一代助听器,具有一个峰的窄频带炭粒助听器,功率较小。
电子管时代--由于电子管的发明,1920年制造出电子管助听器。因为电源的问题,助听器体积大,其频响增益可变。
半导体和集成电路时代--1950年后半导体逐渐代替了电子管,为助听器小型化打下了基础。1954年生产出眼镜式助听器,1956年又推出了耳背式助听器,使得助听器由体式上升为耳级式。
大约在20世纪60年代,出现了耳内式助听器,从此助听器更加小型化,由耳外式转为内耳式。1975年出现了耳道式助听器。1993年,推出了和人耳道融合一体的完全耳道式(深耳道式)助听器,这极大地满足了耳聋患者的美观需求。2000年,美国一家公司又推出了一次性助听器。
助听器刚发明时,增益频响调节精度差,声信号保真也不足,所以只能在安静的环境里满足耳聋患者的要求,在有噪声的环境里,效果就很差。
数字时代--1986年有了第一台可编程助听器。 1987年,第一台全数字助听器问世,这是助听器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但是,由于受到当时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制作出的样机体积大,耗电量高,使得全数字助听器无法投入市场。1996年,丹麦两家助听器公司的全数字助听器投入市场,尽管价格很高(约5000美金),但是它受到了临床医生和使用者的欢迎。据统计,现已有22家助听器厂商生产出40余种不同品牌的全数字助听器,目前正积极开发生产第三代、第四代产品。
在新报的帮助之下,很多热心读者伸出援手,为佑佑捐去了爱心善款,读者蒋女士更是为佑佑捐去2万元,帮助佑佑解决燃眉之急。蒋女士不愿意透露自己的真实名字。当她从新报上看到佑佑的故事后,第一时间与曹秀菊取得了联系:“治好孩子的耳朵还有希望,咱就别放弃,争取早点给他做上手术,让他早日学会说话。”
蒋女士的话,让曹秀菊感动万分:“没想到还有这么多好心人关心我们佑佑的病情,大家听说孩子的病情后,很快就给我们捐来爱心善款,太让人感动了。”
曹秀菊家连连遭遇不幸,前几天,丈夫的奶奶去世,这个特别疼爱孩子的老人,也是整个家庭的主心骨,老人的离去再次给这个贫困的家庭带来沉重打击。为老人料理丧事后,曹秀菊夫妇就继续多方筹集手术费。
目前,加上新报读者的爱心善款,他们家已经筹集到近10万元手术费,距离更换人工耳蜗的费用已经相距不远了。热心人士的帮助,给了曹秀菊夫妇很大的希望。“我相信,只要我们不放弃,他一定能做上手术的。”曹秀菊说,“我们都很希望,佑佑会亲耳听到大家对他的祝福,并亲口对大家说一声谢谢。”
<!--function: content() parse end 0ms cost! --><!--我来帮 图标按钮-->一、 感知声音、认识声音
当聋童使用助听器后,就要充分利用残余听力,借助于视觉、触觉等多种手段,使聋童知道声音的存在,学会判断声音的有、无。通过大量的声音刺激,培养聋童聆听声音的兴趣。
二、 辨别声音的方向
辨别声音的方向是通过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物理特征,让聋童学会判定声源的空间位置,以适应复杂的声音环境,为今后生活打下基础。声音的方向包括前、后、左、右等。训练方法从面对面到背靠背,从不同方位,采取不同方式进行。
三、 辨别声音的节奏
通过这一方面的训练,使聋童能够辨别常用的声音节奏,懂得什么是快节奏,什么是慢节奏,为学习简单的声乐知识打下基础。
四、 强化刺激、形成听觉概念
在上述各阶段熟悉的基础上,通过强化刺激,在感知、认识、理解多种声音的基础上发挥听觉、视觉、触觉的协调作用,通过声音、图象、言语、文字的综合刺激,在大脑中形成听觉概念,增强聋童抽象思维的能力。形成听觉概念是聋童思维和语音形成的基础,是听觉发展的组成阶段,是聋童听觉训练的核心,对聋童康复有重要意义。
发作期的梅尼埃病患者,在饮食、工作方面应注意以下4点:
(1) 饮食方面:此类患者的膜迷路多处于积水状态,内淋巴理化特性多呈钠高钾低,因此,在饮食方面应选用“两高两低”特点的饮食,即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低盐饮食,如瘦肉、鲜鱼、活禽等炖汤频服,亦可多食些水果、韭菜、胡萝卜、芹菜等高维生素的蔬菜瓜果。
(2) 生活起居方面:注意在发作期应卧床休息,房间光线以稍暗为宜,避免环境嘈杂吵闹,宜安静养息。待症状缓解后宜逐渐下床活动,避免长期卧床。
(3) 对久病、频繁发作、伴神经衰弱者,要向病人多方解释病情,解除其精神紧张和恐惧心理。注意生活规律性,禁用烟、酒、咖啡等刺激品。
(4) 发作期过后,症状缓解,原从事驾驶、体操、舞蹈等方面工作者,不宜急于恢复原来的工作和训练,待经过一阶段充分治疗和休息之后,患者身心均有较好的恢复,仍可以从事原工作。但须常备安定、眩晕停等前庭抑制剂方面的药物,以防眩晕突然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