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年博物馆工作者脑力激荡探讨“无障碍的博物馆”
注册用户 0 广东
发布:2023-10-10 (15:42:16)

新民晚报讯(记者 姜燕)结合2023年于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正式施行,上月,浙江省博物馆联合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共同推出“文澜博物馆学论坛·青年工作坊”第九期“无障碍的博物馆”专题,深入探讨博物馆如何更好地开展无障碍服务。


图片来源:文博圈微信公众号

论坛邀请上海大学特聘教授、国际博物馆协会亚太地区联盟主席安来顺与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馆长、研究馆员郑晶分别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进行分享。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残联第七届主席团副主席、中国助残志愿者协会会长吕世明为本期青年工作坊致辞。

结合《无障碍环境建设法》的解读,上海大学特聘教授安来顺提出改善博物馆无障碍服务的三个维度,分别是必须做到建筑无障碍、应当做到信息无障碍、努力做到情感无障碍。他从“陌生”世界中的共融、共同立场的共情、反定义逻辑的共存的视角阐释了博物馆无障碍服务的职业论理,指出博物馆工作人员需站在残障人士的立场和角度去真正了解他们的需求,并通过立场的转移设计出真正符合残障人士需求的无障碍服务。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书记、馆长郑晶从建筑的无障碍、服务的无障碍、展览的无障碍、教育的无障碍四个方面讲授在具体实践中博物馆如何更好地开展无障碍服务,并结合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与评述。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中国儿童博物馆教育研究中心协调人刘清清从脑科学的角度出发,阐述无障碍博物馆的意义、挑战以及前景。她提出“大脑友好博物馆”是一个基于尊重人类认知过程和情感的机构,也是一个基于保护、保存、传播和欣赏物质和非物质遗产,以达到教育、研究和欣赏目的机构。博物馆无障碍包容性设计包括硬件无障碍和软件无障碍两个方面,博物馆应当从硬件上改善博物馆的设施,从软件上优化博物馆的教育和服务。

新加坡国立大学艺术与社会科学学院研究生鲁亦凡以一个独特的研究视角关注博物馆线上展览对视觉障碍者的服务,她围绕视觉障碍人士生理、心理、行为、认知与思维特征,视障人士线上展览观展具体过程及问题进行剖析,并从可感知性、可操作性、可读性、稳定性四个方面对国家博物馆线上展览进行测评,为未来博物馆线上展览面向视障群体的服务提供了新的探索方向。

其他与会的青年博物馆员也分别从实践的角度分享了多元化的实践案例。

来源网易新闻:
网址:https://www.163.com/dy/article/IGJUC79C0512DU6N.html
关闭

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