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助听器发展史及销售发展问题
注册用户 0 天津
发布:2024-05-26 (15:15:01)

 

真正意义上能方便携带的助听器出现于上世纪四十年代末,那时候还属于真空管式助听器,外形类似于现在的盒式机。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约五三年左右才运用上了晶体管(三极管)放大线路的助听器,到目前为止市场上面还依然可以见到运用该技术的盒式机。助听器外形方面的发展先后出现过“发卡式”、“眼镜式”,还有就是设计最为成熟且延续至今仍在市面销售的“耳背式”以及市场主流的定制耳内或者耳道式。

 随着电子工业的不断发展,电子元件也越做越小,最后都集成在一起,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IC芯片,正是因为如此1957年第一台耳内式助听器才得以顺利诞生。但耳内机和耳道机是有区别的,耳道助听器是从八十年代开始兴起的,至今有三十年左右的时间,但该阶段依然是一些模拟线路,也就是所谓的模拟机。约九十年代初的时候才开始有了可编程的数字线路助听器,以至到现在有了更为先进的数字化智能助听器。

以上就是简单的概括了助听器的发展史。

相关资料显示:目前世界助听器市场年销售在7——800万台左右,销售额近100亿美元,世界助听器市场销售主要集中在美国、德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其中美国助听器销售就占全球市场的40%左右。而中国助听器的发展史可以定位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开始,所以也就比欧美晚了好几十年,至今才二十年左右。中国约14亿的人口数量,远远超过了欧美人口数量,而且今年更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家。所以不管在任何行业包括助听器行业也不例外都存在着一个巨大的市场开发潜力。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袭来,中国人学会了做生意!助听器专卖店也自然而然在国内各个城市遍地开花,特别是一些沿海经济发达城市的助听器店都已经遍布了各个县城及区县。这样大大的方便了那些听障患者的购机、取机和调试保养问题。当然随之而来的就是市场的激流暗涌,恶性循环竞争的问题!中国的社会体制包括商业体制跟欧美是有绝对区别的。例如在美国购买助听器是需要医院医生开具证明后才能取得助听器,且政府给予一定数额范围内的产品费用补助,也就相当于助听器是免费的,但今后每次进行编程调试中会收取一定的服务费,这样就避免了市场的恶性竞争问题。但在中国的助听器市场体制到目前为止还不够健全,在所谓的体制规范下进行不规范的销售。在我们国内想要经营助听器只需要具备几份证件就好了,也有一些城市对店面面积有要求,依我来看都是一些无关紧要的要求,最严峻的问题不在于需要办什么证,或者店面面积有多少,而是助听器店内的验配师专业技术水平有多高。毕竟到目前为止我们国家还没有严格执行对助听器验配师审核控制,更是没有专业要求。所以助听器验配师的验配水平、处理故障、售后服务的水平都是参差不齐的。当然可以肯定的是这符合目前我们国家的国情,毕竟一个社会发展、规划到完善是需要一个过程及时间的。

既然验配师的能力存在差别,势必会出现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抱怨、投诉等一系列的售后服务问题。当然这些抱怨投诉不单指经销中心工作没做到位,助听器生产厂家同样会存在一些不可规避的责任而导致这样的后果,但在很多时候抱怨是可以妥善化解的,所以今天我就来谈谈如何认识助听器的选配问题,以及预防减少诸多抱怨或者投诉的问题发生。

如今助听器从外观而言,大致分为三大类1、盒式机(数字式,模拟式)2、耳背机(数字式、模拟式、开放式、RIC式)3、定制机(CIC、ITC、ITE、HSE、ITE-OE)。这三种外形的助听器,前两款的外形是固定的,除了音质效果外,很少听到患者的抱怨投诉。第三款定制式助听器是需要利用外耳模型(耳印)进行量身定做,所以外观大小都是不同的。由于每个患者的耳道敏感度存在差别,听力损失程度及性质也有差别,这些佩戴定制机的患者对助听器的要求就更高了,比如隐蔽度、舒适度、清晰度,所以接踵而至的就是更多的售后服务问题——有抱怨戴了耳朵疼痛的,有抱怨助听器听不清楚的,有抱怨助听器啸叫的,有抱怨戴了耳朵发闷的,有抱怨戴了头晕恶心的,等等一系列的抱怨投诉连绵不断,为什么会有这些抱怨存在?听障患者只配合听从验配师的指导如何使用助听器,而不能解决以上所出现的问题,所以问题更多的出在我们验配师和厂家生产人员身上。接下来我更侧重的讲一下选配定制机遇到的投诉责任与规避问题。

定制机的选配制作到销售是需要一个时间过程的,也就无形中延长了售后服务的时长周期,增加了客户的投诉抱怨率。为了规避或者减少投诉抱怨,当验配师给患者选配定制机之前就必须对患者的听力损失程度、健康程度、言语识别率、年龄大小、耳道结构、是否手术、是否耳鸣等等做一个系统的综合分析,然后判断是否适合佩戴定制机外形,如CIC  ITC 或ITE。而且还必须告知患者或其家属一个科学的佩戴后效果评估值,比如能达到正常听力水平的百分比是多少,这样听障患者就很容易理解了,对助听器的认识和要求更加科学性了而不是无限理想化,减少后续的抱怨。

作为验配师必须具备良好的沟通引导能力且能够明确判断患者:1、是否能够使用助听器2、患者属于何种类型的听力损失3、适合佩戴什么外形的助听器4、适合佩戴什么线路的助听器。例如一个患者在ABR\耳声发射\多频稳态\纯音测试都无结果的话唯一的可能就是佩戴电子耳蜗,而不是助听器,耳朵持续发炎严重且未治愈的患者也不建议佩戴;例如一个患者平均听力损失值达到95了就不能用CIC了,即使能用ITC也有点太牵强,使得机器工作超负荷,所以建议使用更大功率的机器代替;例如一个患者耳朵有重振现象听阈窄,就应该选配开放耳技术的助听器,如果这个患者的听力损失比较严重且又有重振时,更应该选配更高端且可调性强的助听器,尽最大努力满足患者听的舒适度问题,当然也应该告知患者其听力损失性质的严峻性并告知佩戴后的评估效果值,避免期望值的无限放大。以上例子就是验配师必须能够判断和掌握的知识点。

让听障患者自由轻松的聆听声音与对话,这是助听器公司工作人员和各中心验配人员共同的心愿与责任。相信每个验配人员都希望助听器能轻松销售得个名利双收,钱多赚一点,投诉抱怨少一点。可总有那么一些时候事与愿违,会遭受患者的投诉抱怨,称助听器体积大小不匹配的问题,导致耳朵胀痛或者啸叫,堵耳感严重,头晕目眩,音质不行,分辨不清,戴后没多久耳朵流脓,等等一系列的问题。

关闭
关闭

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