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人民日报海外版杭州10月29日电(记者陈劲松)杭州第4届亚残运会28日晚圆满落下帷幕,此次亚残运会共设22个大项、501个小项的比赛(最终确立项目),亚洲44个国家和地区的3000多名运动员参加了本次比赛。
中国体育代表团439名运动员参加了390个小项比赛,获得214枚金牌、167枚银牌、140枚铜牌,共521枚奖牌,打破13项世界纪录,35项亚洲纪录,位列本届亚残运会奖牌榜首位,取得了中国体育代表团自参加亚残运会以来历史最好成绩。
亚残奥委员会与杭州亚残组委10月28日举行赛事总结主题新闻发布会。亚残奥委员会首席执行官泰瑞克·索埃表示,杭州第4届亚残运会非常成功,赛会组织出色,各国家(地区)代表团成员、亚残奥委员会大家庭成员、观众等每一个人都在享受这场盛会。
在本届亚残运会筹办中,会徽、口号、吉祥物、色彩体系以及火炬、奖牌的设计、发布等,做到了和亚运会同步筹办、同时推进、同样精彩。在亚残运会服务保障方面,针对残疾人特点和需求,从抵离环节开始,到交通保障、饮食住宿、医疗救治,都设计了个性化暖心服务,确保全体残疾人运动员及随队官员一路畅通出行、暖心无阻食宿、全程贴心陪护、全天候诊服务。
杭州亚残运会主新闻发言人陈卫强表示,本届亚残运会,残疾人运动员展现出的自信之美、勇敢之美、和谐之美,时刻感动着大家。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3年10月30日 第02 版)
来源腾讯新闻:10月28日,杭州第4届亚残运会闭幕式在杭州奥体中心体育场“大莲花”举行。火炬熄灭,欢歌同唱。残障歌手在舞台中央、运动员落座区和观众席的不同位置邀请各国运动员同声欢唱,唱响生命强者、逐梦飞翔的骄傲与荣耀,唱响亚洲一家、彼此守望的深情与赤诚。
杭州亚残运会共设置22个大项501个小项(其中奖牌小项501个、无奖牌项目10个),产生502枚金牌(1个奖牌小项并列金牌),共打破世界纪录21次、亚洲纪录72次、亚残运会纪录283次。中国队439人,参加全部22个大项、390个小项,打破世界纪录13次、亚洲纪录35次、亚残运会纪录136次。
南都、N视频记者:黎湛均 摄影报道
来源腾讯新闻:潮新闻客户端
10月28日晚,杭州第4届亚洲残疾人运动会闭幕式举行,在美好的祝福中,杭州亚残运会圆满落下帷幕。桂香满溢的江南,来自亚洲44个国家和地区的残疾人运动员同台竞技、奋力追梦,奏响了“阳光、和谐、自强、共享”的乐章,在之江两岸留下了温暖友爱的金色回忆。
潮新闻记者与观众一起见证了残疾人运动员用拼搏与汗水书写的追梦故事;见证了我们践行“简约、安全、精彩”办赛要求,实现“两个亚运、同样精彩”。今日推出专题报道,与读者分享杭州亚残运会上的十个难忘时刻。
智能仿生手点燃主火炬塔
科技的力量!
10月22日晚,杭州第4届亚洲残疾人运动会正式开幕。开幕式上,中国残疾人游泳运动员徐佳玲作为最后一棒火炬手登场。她穿戴由强脑科技设计制造的智能仿生手,小步快跑着,向全场观众挥手致意,最终行至主火炬塔“潮涌”之下。
徐佳玲用智能仿生手紧握火炬。潮新闻记者 倪雁强 董旭明 摄
在火炬塔前,徐佳玲用“意识”对智能仿生手进行操控,大拇指内收,五指并拢后稳稳地与火炬“桂冠”交握。随后,她稳步走到火炬塔前,俯身点火。顷刻间,主火炬塔被庄严点燃。这也是全世界第一个脑机接口智能仿生手在国际体育赛事上点燃圣火。
代表团入村 “飞飞”成为团宠
无论是杭州亚残运村开村还是开闭幕式演出,杭州亚残运会吉祥物“飞飞”都是大家关注的焦点。
杭州亚残运会吉祥物“飞飞”亮相杭州萧山国际机场候机大厅。潮新闻记者 董旭明 姚颖康 摄
“飞飞”灵感源自良渚文化里的“神鸟”形象,与杭州亚运会吉祥物“江南忆”组合一脉相承。“飞飞”融合了杭州历史人文和科技创新,承载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企盼。由于可爱的样子和承载的美好寓意,“飞飞”几乎成了所有代表团的团宠——入村后第一件事就是跟“飞飞”合影,“飞飞”也成为许多合影中当仁不让的C位大咖。
机器导盲犬助力火炬传递
科幻电影中的机器狗,真实地出现在了杭州亚残运会上,而且很智能。
火炬手蔡琼卉在智能导盲犬的辅助下完成火炬传递。潮新闻记者 徐彦 吕之遥 摄
10月19日,在杭州亚残运会火炬传递淳安站,第13棒火炬手蔡琼卉的出场方式引人瞩目——作为一名视障人士,引导她登场的不是志愿者,而是一只智能导盲犬。智能导盲犬身后有一根拉杆,只要一拉就可以引导蔡琼卉往前行走。在火炬传递的过程中,这只智能导盲犬,安全地将蔡琼卉指引到了目的地。此次火炬传递,实现了智能导盲犬在大型赛会火炬传递中的首次应用。
摘得首金 国旗因我而
10月23日上午,富阳水上运动中心赛场,中国代表团皮划艇运动员谢毛三(肢残)在皮划艇女子KL1级决赛中,荣获杭州亚残运会首金。由于皮划艇项目是首次亮相亚残运会,这意味着谢毛三代表中国队,拿下了亚残运会皮划艇项目的历史第一金。夺金后,谢毛三面对镜头几度哽咽:“终于有机会,让国旗因我而升起。”
谢毛三在比赛中。潮新闻记者 彭鹏 摄
1986年出生于安徽的谢毛三,因患小儿麻痹症落下了残疾。2010年,她嫁到温州,成为一名“浙江媳妇”。2015年,她被当地残联推荐至浙江省队训练。作为一名运动员,她一直梦想着能登上国际比赛的领奖台。如今,在浙江这片熟悉的土地上,在37岁这一年,谢毛三终于圆梦。她夺金后,富阳水上运动中心的赛场上响起电影《水让我重生》的主题曲《与谁共生》,这是专为谢毛三播放的背景音乐,在这部纪录电影中,她是主角之一。
并肩奔跑 你是我的眼
10月23日,杭州亚残运会田径赛场上,女子100米T11比赛鸣枪开赛。这是一场视障运动员之间的较量,她们需要在领跑员的协助下完成比赛。
在女子100米T11比赛中,周国华(左)在领跑员贾登璞的协助下完成比赛。潮新闻记者 董旭明 摄
中国代表团短跑运动员周国华(视障)和她的领跑员贾登璞在第5道出发,套在两人手指上的一根引导绳,是他们之间重要的连结。无数次的并肩奔跑,无数次的一同训练,才能建立起两人如今无比深厚的默契。最终,周国华以12秒42的成绩冲线。
脚持弓,牙拉弦
杭州亚残运会女子复合弓个人公开级决赛,本届赛会唯一的无臂射箭运动员印度选手西塔尔·黛维赢得该项目金牌。她用脚持弓搭箭、用牙齿拉弦的样子,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印度射箭女运动员西塔尔用脚开弓射箭,赢得金牌。潮新闻记者 倪雁强 摄
西塔尔生于2007年,一出生就被诊断为患有罕见的海豹肢症(短肢畸形),没有双臂。印度国家射箭教练库尔迪普通过别人介绍接触到西塔尔。对射箭运动的执着与热爱,让西塔尔风雨无阻地参加训练。她每天放学后,都会尽快赶到射箭练习室。碰到假期,西塔尔仍会从早上7时一直练到下午5时。因为射箭运动,西塔尔从家乡崎岖的乡间小道走上了国际舞台,而这股不屈不挠的力量,支撑她拿下了沉甸甸的一枚金牌,让她的人生变幻出多样的色彩。
银牌,给我的宝宝挂上
10月24日傍晚,富阳银湖体育中心,杭州亚残运会射击项目SH1级女子10米气手枪颁奖仪式上,银牌得主、杭州亚残运会伊朗代表团射击运动员萨雷赫·贾万马尔迪(肢残)给了全世界一个无比温暖的出场——
缓缓走向领奖台的她,抱着3个月大的宝宝。这位可爱的伊朗宝宝不哭不闹,睁着一双大眼睛东张西望,甚是可爱。颁奖时,嘉宾将母亲的银牌套在宝宝的脖子上,除了奖牌和花束,还特地送上了一只吉祥物“飞飞”。赛场内掌声响起,温情四溢。
伊朗射击运动员萨雷赫·贾万马尔迪抱着宝宝上台领奖。潮新闻记者 马赛洁 摄
萨雷赫·贾万马尔迪是一名射击老将,保持着多项纪录。由于处在哺乳期,她本来打算放弃这次杭州亚残运会。“伊朗亚残组委做了很人性化的安排,让我能带着宝宝参赛。”萨雷赫·贾万马尔迪说,这次颁奖礼能带着宝宝一起领奖,“是一种意外的幸福”。
一叶扁舟 驶向梦想
杭州亚残运会闭幕式上,伴随着盲人电影讲解员的讲解,现场有一叶扁舟漂过一片星河,载着新时代的孩子们驶向梦想的彼岸。而吉祥物“飞飞”,也幻化回良渚玉鸟的模样,与亚残运会火炬深情挥别,振动翅膀,吹熄火焰。
火炬熄灭后,独木舟漂过一片星河。潮新闻记者 董旭明 倪雁强 摄
此时,在主火炬塔下,一群视障孩子围聚在一起,静静听着讲解。他们已然“看”到了扁舟,“看”到了“飞飞”,“看”到了希望。
地震获救女孩夺得乒乓首金
10月25日,乒乓球女子单打C7级决赛中,代表中国队出战的四川籍运动员王睿战胜中国香港队运动员焦瑾珊,夺得金牌,这也是乒乓球赛场上的首枚金牌。
王睿(左一)在比赛中。潮新闻记者 俞碧寅 摄
王睿是四川什邡人。汶川大地震发生时,当年15岁的她在废墟下被埋十多个小时后获救,但因右腿肌肉坏死,不得不截肢。在人生最低谷时,王睿与乒乓球结下不解之缘。因为起步晚,她需要加大训练量,每天训练时长都在8个小时以上。她2013年入选国家队,获国内国际多项赛事金牌,包括2014年仁川亚残运会、2018年雅加达亚残运会连续两届乒乓球TT7级女子单打冠军、2021年东京残奥会乒乓球女子团体冠军等。
上特殊一课 悟拼搏人生
杭州亚残运会轮椅女篮决赛在10月26日晚进行,中国女子轮椅篮球队以61比30战胜日本队,夺得金牌。
家长和孩子们观看亚残运会轮椅女篮决赛。潮新闻记者 李震宇 姚颖康 摄
在亚残运会比赛现场,不少孩子跟着父母来为运动员们加油。家长们的想法很一致,想让孩子们在赛场上一堂特殊的课——一堂关于生命、关于挫折、关于文明与礼仪的课,让孩子们感受拼搏的人生,领悟精神的力量。比赛中一幕幕精彩的瞬间,将会永远地铭记在他们的脑海里。
(记者 王建龙 李震宇 董旭明 徐彦 吕之遥 彭鹏 倪雁强 马赛洁 俞碧寅 姚颖康)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腾讯新闻:
10月28日,第四届亚残运会在浙江杭州落下帷幕。澎湃研究所研究员以“轮椅友好”为视角,实地调研了杭州无障碍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情况。
此前,为创建全国无障碍示范城市,举办亚运会和亚残运会等目标,杭州颇花了一份心思,升级维护了坡道、盲道、升降机、无障碍公厕在内的14万个无障碍点位,打造了无障碍旅游线路,开通了无障碍服务在线平台等一系列措施。
无障碍环境指可通行无阻而又易于接近的环境,包括物质环境、信息和交流的无障碍。其中,轮椅作为多数老年人和残障人士的出行辅助工具,在创建无障碍环境和全龄友好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逐步进入老龄社会的当下愈显必要。
全球已有如多伦多、新加坡、巴塞罗那等不少著名轮椅友好城市。在这些城市,街头、景区、商场等地也成为了轮椅人士常出现、能享用的公共空间。我们调研发现,无论在旅游景点,还是生活社区、商业空间,杭州还可以变得更加友好。
借赛事契机,实现18%轮椅友好游线
在杭州亚运会和亚残运会举办期间,杭州推出首批5条无障碍旅游线路。
线上的岳王庙、三潭印月、宋城景区、良渚博物院、良渚古城遗址公园等杭州15个知名景区(景点)、文博场馆均建有无障碍电梯、无障碍卫生间、无障碍休息区、无障碍停车场等设施。
据悉,这些路线是依照最新国家标准《建筑与市政工程无障碍通用规范》,由杭州市无障碍环境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专业机构和专家团队历时两年改造完成。
那么,从轮椅友好角度看,这些游线重点关注了哪些需求?
首先,缩短与优化游线。具体做法包括,分流轮椅人士与普通游客;设置低位售票窗口;设置多处升降机运送游客上下楼梯或台阶;在面积较大的景区提供无障碍接驳电瓶车。据报道,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可便捷预约无障碍观光电瓶车,该电瓶车可安置两轮椅,每辆轮椅从上车到固定到位,不超过90秒。
其次,填补道路缝隙与阻碍问题。具体做法包括,对线路中的博物馆和动物园的弹石路面做平整处理,减少轮椅颠簸的风险;多处修建缘石坡道;在特殊地点,加设智能化的装置或专项人员,提供专门服务。比如,滨湖步行街固定路障上有智能感应装置,识别到轮椅后路障会自动下降放行;在西湖风景区,轮椅出行者可以通过移动式铝合金坡道进出游船,并能在专门设置的轮椅停放位观赏西湖美景。
杭州设置缘石坡道2.9万处。 杭州城管 图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杭州市2023年中国旅游日活动上,共发布了28条推荐游玩路线,其中轮椅友好的线路仅占18%,还有23条有待改善。
其中原因或涉及像山体型景区的客观障碍,如空间条件、生态适宜性、风貌保护要求,以及建设成本和实际收入的平衡等。以距离杭州100多公里外的浙江景区淳安天屿山、台州神仙居为例,2023年10月开放登山扶梯,实现游客“无痛爬山”,但受限于各种因素并不提供针对轮椅人士的陪护服务。
可见,实现轮椅友好型旅游路线并非不可能之事,但从18%向100%的突破,仍然还有一长段路要走。
轮椅人士消失的附近,可能仅因一道围栏阻隔
旅游之外,更重要的是轮椅人士的日常生活。作为2002年就被命名为全国首批12个“创建全国无障碍设施建设示范城”之一的杭州,从家出行的“最初五百米”社区路径是否实现了轮椅友好?
在杭州滨江区的某社区商业综合体,广场入口处设置了围栏边界和开口。此举或是想阻挡外卖车进入,形成品质较高的商业逛街环境,但导致包括轮椅在内的所有有轮车辆都难以进出,从某种意义上而言,阻挡了轮椅人士进入社区商业综合体和享受服务的权利。
“这个路口一到晚上和周末就特别挤,入口常常被堵,必须要有人推着走才可能勉强通过,自己一个人不可能通行。”一位轮椅人士对澎湃研究所研究员表示。她常常会担心路口的外卖车辆因为心急而撞上自己。
澎湃研究所研究员观察到,杭州一些社区中,轮椅路径还未形成连贯性。一般来说,轮椅友好环境在公共空间、公共服务场馆是由政府出资,通常符合标准且维护较良好;但由于社区非公共场所较多,其更新由街道、小区物业或是地产公司出资,容易出现意识水平参差不齐、标准不一等问题,也就容易造成离家很近的商业配套,因一道围栏,而无法服务轮椅人士等情况。
在杭州滨江区,一位轮椅人士正在费力地通过商业综合体广场入口。吕正音 摄
除了社区路线之外,澎湃研究所研究员还观察到轮椅友好在公共空间上的可提升之处。
在优秀的轮椅友好空间设计中,解决需求的方式是将所有使用者当作轮椅人士,在主要流线上尽量使用坡道而非台阶。在台阶坡道并存的设计中,多以标识系统来提醒无障碍坡道的存在。
不过,标识不明显或漏标的情况时常发生。投入使用不久的沿江公园,对大高差地段做了结合钱王射潮雕像的台阶和坡道设计,路径融入景观,设计十分巧妙。但美中不足的是坡道入口稍显隐蔽并缺少标识,较难被初次到访的轮椅人士观察到。目前,此类缺陷多以数字化平台信息来弥补,据报道,高德地图的“轮椅导航”功能在杭州已有7.9万个无障碍设施点被收录,但总体来说仍存在覆盖城市不全、使用难普及、标注标准不一等鸿沟。
该公园的无障碍坡道入口就在咖啡馆和树林衔接处(照片中心处),但位置并不容易被到访的轮椅人士发现。吕正音 摄
2023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正式施行,标志着无障碍法治化迈向新阶段。而随着社会老龄化、少子化问题加剧,轮椅友好型城市的建设亟需被关注。
作为21世纪初首批无障碍示范城市,杭州在无障碍建设方面已有20多年经验。随着亚运会和亚残运会的举办,杭州在无障碍观赛、旅游、大型基建等多方面进行了大力升级。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设计与使用之间的鸿沟仍存在轮椅人士的日常生活之中。
-------
城市因集聚而诞生。
一座城市的公共政策、人居环境、习俗风气塑造了市民生活的底色。
澎湃城市观察,聚焦公共政策,回应大众关切,探讨城市议题。
来源腾讯新闻:(通讯员 杨晓玮 王璟 )听不见声音,但却能演绎最动人的舞蹈,这样的场景,湖北籍聋人舞蹈家邰丽华,曾在2004年雅典残奥会、2005年央视春晚的《千手观音》展示过。如今,武汉又出了一支惊艳国际的聋人啦啦操队伍。近日,记者从洪山区文体局获悉,2018年1月4日在意大利举办的国际啦啦操公开赛中,由该校10名学生组成的啦啦操队伍,获得高中组团体花球和双人花球两项冠军。在国际啦啦操大赛中,还是第一次出现这样特殊的夺冠队伍。
前无古人
国际啦啦操大赛首次出现听障队伍
国际体育赛事中,残疾人参加的奥运会是单独设置的“残奥会”,但是啦啦操不同,迄今为止,无论国内外,都没有单独为残疾人设置的啦啦操大赛。此番在意大利举办的国际啦啦操公开赛,除了武汉第二聋哑学校的这支队伍,其他30余支来自全球各地的参赛队,全部都是健全人。
“国际上从来没有过一支全部由听障人士组成的啦啦操队。”洪山区文体局少儿体校的刘倩,是武汉第二聋哑学校啦啦操队的指导老师之一,在参赛前半年,她受洪山区文体局指派,坚持每周三次的频率给武汉第二聋哑学校的孩子们提供技术支持。毕业于武汉体育学院的她,是啦啦操国际级裁判,曾担任北京奥运会啦啦宝贝,还是首位登上美国NBA湖人与骑士赛场的啦啦队队长,赛事经验相当丰富。
这是第一次有聋哑队伍参加国际啦啦操赛事,由于没有任何既往经验可以借鉴,一切都是摸着石头过河。“能够顺利出去,洪山区文体局顶住了压力,并承担部分费用,还给孩子们配齐了比赛所用的装备。出发前,文体局和学校的要求都是安全第一,把孩子们安全带出去,再安全带回来最重要。至于奖项,谁都没有预想过,我们开始的想法都是让孩子们开阔眼界、增长见识。”但刘倩表示,孩子们能得奖,绝不是因为他们残疾人的身份获得“同情分”,而是实力使然,“参加国际赛事是有硬性规定的,必须是每个国家的国内冠军。在去意大利进行国际比拼之前,武汉第二聋哑学校的孩子们已经拿到了国内的啦啦操冠军,也是跟健全人队伍较量。”
荣誉背后
“舞蹈哥哥”和这群高度自律的孩子们
在武汉第二聋哑学校的操练房,孩子们换上了平日训练的队服,给记者跳了一遍比赛时的啦啦操。跟随音乐,孩子们旋转跳跃,配合得十分默契,每一个节奏都拿捏到位。
这是怎么做到的?邰丽华有“舞蹈妈妈”杨小玲,这群孩子们也幸运得遇到了“舞蹈哥哥”李桢。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李桢,手握桃李杯、荷花杯、全国舞蹈大赛等多个一等奖。选择就业时,这位高材生曾是湖北省歌剧舞剧院等众多文艺团体、高校疯抢的对象,最终,他选择了武汉第二聋哑学校,在特殊教育行业当一枚园丁。
孩子们跳啦啦操之前,李桢也站在正前方准备。孩子们听不见,但李桢听得见,他根据音乐节奏飞速变换手势,和孩子们配合无间,他就是孩子们的“耳朵”,他的精准造就了孩子们的精准。李桢介绍,这套啦啦操时长近3分钟,几乎每一秒就要变换一个动作,总共有1500多个动作。
这种默契,是长久以来建立的,被问喜不喜欢李桢老师,孩子们个个脸上绽放开笑容,用力点头。在意大利获奖时,孩子们的庆祝方式就是把李桢扔上天再接住,说到此处,喜悦之情也不经意地爬上了李桢的脸,“我经常被扔”。
“他们只是聋哑,其实和健全人一样聪明,一样领悟力很高,形象和精神面貌都非常好。”李桢说,“或许因为聋哑,他们甚至比健全人更加刻苦和专注。”他透露了一个细节,“健全人练习时,一个动作不好可以中途进音乐专门抠这个动作,但聋哑人听不见,如果中间有动作不好,他们只能全部从头再来,我们的练习就是一次次从头来过。”
在练啦啦操之外,这群队员都是正常的高二、高三学生,李桢介绍:“他们都要准备文化课,啦啦操训练都是利用早上、中午、晚上的休息时间,以及课外活动的时间。别人上课,他们也上课,别人休息,他们练啦啦操,每天总共要练3小时左右,不光是跳操,还需要练体能,每天围篮球场跑步二三十圈,做仰卧起坐120次,比赛前的半年都是这种状态。有时候看着他们,真的很心疼。”
苦吗?这群17、8岁的孩子拍着胳膊、腿,认真比划——真苦啊!那如何坚持下来?除了锻炼身体、培养爱好,孩子们还比划了一个答案,李桢翻译,那个手语的意思是:自律。
没有人是随随便便成功,这群特殊的孩子用这种严苛的方式锻炼心智,取得如今的成绩,当真是“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武汉第二聋哑学校的获奖消息传回国内,犹如清水入油锅,在特殊教育圈里炸开了花。
“全国60多个特殊教育学校的校长给我发来了祝贺,大家都很兴奋,武汉第二聋哑学校是首个在国内建立聋人啦啦操队的学校,大家都积极向我们取经。如果能够推广,鼓励和帮助更多特殊孩子,这将是更大的意义。”武汉第二聋哑学校的校长刘辛表示,这不止是“二聋”的光荣,是洪山区的光荣,能够代表中国站在国际舞台上领奖,更是全国残疾人的光荣。
“办好特殊教育,让聋哑孩子能够全面发展,一直是我们努力在做的事。”刘辛说,“如果没有洪山区文体局各方面的大力支持,拿出敢为人先的魄力,我们不可能把这群特殊的孩子送上国际舞台。获奖之后,洪山区文体局第一时间给予奖励,这让我们开展后续工作更有信心。”
与取得的成绩相比,洪山区文体局业余体校的黄校长更希望体校能够回归本质,“我们作为一个体校,培养发现体育人才是最为关键的,青少年的体育培训,体育技能的学习,素质教育的推广是我们平时的工作重心。比赛出成绩固然很好,但是推广普及面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据了解,聋哑学生有专门的高考,目前国内也有部分大学会招收这类学生,有特长的孩子尤其受欢迎。刘辛透露,“过去,我们为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等专业机构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特教届的‘清华’和‘北大’是长春大学和天津理工大学,每年我们都有学生能考上,帮助聋哑人更好求学和就业。”
在2022年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上做过舞蹈指导,带队获得过两项世界冠军,大学时期多次获得过全国舞蹈大赛金奖,但34岁的他只想在武汉市第二聋哑学校做好一名舞蹈老师,甘愿给聋哑孩子当音乐“节拍器”。他叫李桢。
“他们对艺术那种纯粹的向往,深深地打动了我”
李桢2010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教育专业。大学时期,他多次获得全国舞蹈大赛金奖,再加上他是非常少见的舞蹈男生,毕业后他收到了湖北省歌舞团、湖北省职业艺术学校等单位的邀请函。远在山东老家的家人,也盼着他回家乡工作。然而,他都一一拒绝了。
扎根聋哑学校,是因为他脑海中有挥之不去的画面。即将大学毕业的李桢受邀到二聋校帮忙排练舞蹈。晚饭后他提前来到舞蹈教室,看到一群孩子围坐在音箱旁边,一个个把耳朵都贴在音箱上面。此时,教室里却只有巨大的噪音而已。
原来,学生们是想在排练前感受一下音乐的旋律和节奏,可是不小心将音箱调成了收音机模式。他们不知道音箱发出的只有刺耳的噪音。
李桢的心颤抖了一下,红着眼走上前帮学生们调出音乐。“他们对艺术那种纯粹的向往,深深地打动了我。”李桢说,他当时就下定决心,要留下来,要帮孩子们圆梦。于是,他成为二聋校唯一一名专职舞蹈教师。
“我曾想到放弃,念头很强烈,突然一只小手拍了拍我的肩膀”
当时,他第一次与听障孩子接触,在手语老师的翻译下,舞蹈排练进行得还算顺利。但后来,他发现一切远非想象的那样简单……
当老师之后,李桢上课的时候没有了翻译老师,因为手语不熟练,导致课堂效率低,孩子们注意力不集中,课堂甚至乱成一锅粥。李桢着急却想不出办法:“我记得有一次上课失败后,我极为沮丧,把自己关在休息室里不愿出去,我想到了放弃,念头很强烈。”
“突然,一只小手拍了拍我的肩膀,一名有些先天愚型的听障学生站在我身后,什么没说,什么没做,只是对着我微笑。”这一刻,李桢觉得世界反转了。他感觉自己才像个孩子,而这名学生却像个成年人,似乎在用沉默的微笑告诉他:不要着急,一点一点来,你一定可以!
被这一刻深深感动的李桢,开始疯狂地工作。他住进二聋校的职工宿舍,最新版《国家通用手语词典》收录了8214个词汇,李桢在两个月内几乎全部掌握。李桢负责全校一年级到高三的律动课。感受律动是每一个舞者最基础的能力,为了统一听障孩子们对音乐节奏的把握,练舞时,李桢总是高举双手打拍子、做提示,手指和手臂的挥舞变化在每一次指挥中都变化近千次,李桢高举的双手就像二聋校孩子们跳舞的节拍器。但高频度地重复几千次的动作,让他每天下班后双手都难以抬起。如今,年纪轻轻的他竟落下了肩周炎。
“只要能在特殊教育的进步中起到积极作用,哪怕只有那么一点点,也是值得的”
工作12年来,李桢带领学校艺术团共获得国家级奖项11个,70余名学生凭借特长加分考入理想的大学。2018年,他和孩子们参加在意大利举行的国际啦啦操公开赛,作为唯一的一支残疾人参赛队伍,勇夺高中组集体花球和双人花球两项世界冠军。
2022年3月4日晚9时11分20秒,由50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听障女孩和40名北京体育大学健全女学生承演的《冬残奥圆舞曲》在北京“鸟巢”上演,李桢站上舞台用手语指挥了这场艺术盛宴。
武汉市第二聋哑学校校长刘辛说,这些年来,李桢有很多机会去更高的平台,但他都一一婉拒了。“以前我们的律动课就是用简单的鼓面击打来指挥,李桢来了之后用手势打出的节拍来控制节奏,未来我们希望李桢能实现让孩子们对音乐有更多更细腻的感知。这就好比吃饭,我们不仅要让孩子们吃饱,还要让孩子们吃好。”武汉市第二聋哑学校党委书记霍国举说。2021年7月,李桢赴京参与全国聋人教育律动教材编写。
如今,李桢成立了创新工作室,他有一个新的想法。他希望可以通过用卡通片的形式将“音乐可视化”。以通感和聋生视觉代偿的特点,用新的形式将音乐带给听障学生。“也许这是一个很大的工程,有很远的路要走,需要很多音乐和美术方面的人才以及经费的投入,但只要能在特殊教育的进步中起到积极作用,哪怕只有那么一点点,也是值得的。”李桢说。
在山东济南举办的第七届全国残疾人职业技能大赛赛场上,有一对夫妻选手,他们是来自浙江湖州南浔区的张波和王心怡。两人虽然因为意外事故落下身体残疾,但都有着对美好生活的共同追求,他们相识相爱,一起奋斗,携手走上赛场、绽放青春。
参加直播销售项目比赛的选手是王心怡,面对镜头侃侃而谈,这样的从容自若源自精心的准备。开赛前,王心怡就在浙江金华参加了半个多月的网络直播技能培训。
出生于1991年的王心怡,18岁时因一次交通事故,让她落下了肢体残疾,改变了人生轨迹。
全国残疾人职业技能大赛直播销售项目参赛选手 王心怡:本来是还想要坚持做幼师的,但是由于手部的原因,不能弹钢琴了,然后我就放弃了。
受伤后的王心怡一度消沉,不想和外界接触,不想让别人看到自己身体上的缺陷。艰难时刻,家人和一些网友的鼓励帮助她慢慢找回了自信。在湖州市南浔区残联的帮助下,王心怡开起了一家奶茶店。正是在这家奶茶店,让她收获了爱情。
这个一米八的大高个,给王心怡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张波由于意外触电失去双臂,但他一直笑对生活,甚至不断练习成为一名专业游泳运动员。后来对互联网产生浓厚兴趣的张波,又在当地残联的支持下,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技能,成了网络信息安全方面的行家。
全国残疾人职业技能大赛网络信息安全项目参赛选手 张波:比较热爱生活,然后看到自己感觉自己能做的事情,我都会去尝试一下。
步入婚姻殿堂后,小两口在各项政策的扶持下,合开了一家游泳馆,生意不错,收入也稳定。但他们并没有安于现状,而是在各自喜欢的领域继续挑战着自己。今年,他们夫妻二人携手报名了全国残疾人职业技能大赛,夫妻俩一路过关斩将,分别在各自项目中赢得了浙江省选拔赛的第一名,一起踏上了全国大赛的征程。
全国残疾人职业技能大赛直播销售项目参赛选手 王心怡:永远要坚持自己想要去做的事情,把自己的爱好当成是自己一定要去完成的一个目标去做,一定要有信心,哪怕就是说结局没有达到自己想要的,但是这个过程你会很享受。
根据《深圳市残疾人辅助器具服务办法》(深残规〔2022〕4号)(以下简称《办法》)及《深圳市残疾人辅助器具适配服务目录》(深残发〔2022〕50号)(以下简称《目录》)有关规定,结合工作实际,现将有关事项答疑如下:
一、2022年5月1日前批准了辅具申请,在2022年5月1日之后进行的辅具适配评估;或者2022年5月1日前批准了辅具申请并完成了适配评估,但未适配辅具的,是否按照《办法》落实相应辅具的购置补贴?
答:此类情况应按《办法》落实相应的辅具购置补贴。
已完成辅具申请和出具评估报告的,2022年5月1日后按照《办法》第八条的规定落实辅具购置补贴。如果《评估报告》的辅具名称与新《目录》辅具名称不一致的,将按照新系统评估报告的模板,在新系统上线时自动生成与《目录》辅具名称一致的评估报告。
已完成辅具申请,未进行适配评估的,2022年5月1日后按照《办法》规定开展辅具适配评估和落实辅具购置补贴。
二、0-17岁已持证残疾人可同时适用于“0-17岁疑似残疾儿童”申请辅具吗?
答:根据《办法》第三条的规定,《办法》所称的残疾人包含四种类型,申请人类型均具有唯一性。
0-17岁已持证残疾人可按残疾类型每年度最多可申请2件(套)辅具;如果是多重残疾人,每年度最多可申请4件(套)。
0-17岁未持证疑似残疾人,出具相关医疗诊断结果后,每年度最多可申请2件(套)辅具。如果是存在两种类型的疑似残疾症状,可以申请两种残疾类型的辅具各1件(套),也可以申请其中一种残疾类型的辅具2件(套)。
三、如何理解“多重残疾人不超过4件(套)”?
答:根据《办法》第九条的规定,对于多重残疾人的辅具申请,既要符合单项残疾类别申请不超过2件(套),同时要符合年度总申请量不超过4件(套)。
例如:张某是“肢体+视力”的双重残疾,则每年度可申请肢体类辅具最多2件(套),可申请视力类辅具最多2件(套),总件(套)数不超过4件(套)。即可以是“2+2”或“1+2”,不可以“1+3”或“0+4”。
又如:李某是“肢体+视力+智力”的三重残疾,则每年度申请的辅具总数不超过4件(套),同时每类残疾(肢体、视力或智力)的辅具单项均不能超过2件(套)。即可以是“2+2+0”或“1+1+2”,不可以“2+2+2”、“1+3+0”或“0+0+4”。
四、“全日制在校残疾学生”如何界定?
答:全日制在校学生是指就读于小学、初中、高中(含职高、中专)、大学(含大专、本科、研究生)的全日制学生。不包括幼儿园儿童以及各类函授、夜大就读的学生。
五、残疾人辅助器具达到使用年限后,再次申请同类的辅助器具时,是否都不再进行辅助器具适配评估?
答:视申请人具体情况而定,如果申请人功能障碍程度有改变,或申请的辅具对使用安全要求较高的电动轮椅、电动代步车、残疾人机动轮椅车等,为了更好地适配辅助器具和确保使用安全,需要进行再次评估。
六、残疾人申请补贴时,上传照片需要福彩金标识吗?
答:不需要。各级残联在组织有关辅具活动和会议时对福彩公益金的资助进行宣传。
七、“残疾人机动轮椅车”列为肢体类个人移动辅具后,如何规定申请程序?
答:肢体类个人移动辅具“残疾人机动轮椅车”的申请、评估、体检、备案管理等按照《深圳市残疾人机动轮椅车管理细则》执行。
八、申请人如果同时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军人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伤残人民警察证》,申请辅具数量如何规定?
答:根据《办法》第三条的规定,《办法》所称的残疾人包含四种类型,申请人类型均具有唯一性。申请人可以选择军残、警残其中一个类别申请辅具,每人每年度申请辅具数量不能超过2件(套)。
九、言语类残疾人可以申请肢体类辅具吗?
答:不可以。《目录》是按六类残疾类型分类,不可以跨残疾类别申请辅具。审核辅具申请资料时,应先审核所申请辅具是否跟持证人的残疾类别一致,再审核辅具的适用范围。
十、助听器的适配数量如何界定?
答:助听器适配可实行单耳或双耳适配,申请人的具体适配数量应依据评估报告确定,适配补贴金额按实际适配数量计算。如李某申请了“儿童助听器”,按评估报告实行了双耳适配,则可报销辅具适配补贴上限为6000×2=12000元。
十一、申请人购买辅具的发票,如果发票中的“产品名称”与《目录》的“辅具名称”不一致,如何处理?
答:申请人在开具购买辅具发票时,由于商家原因,如果发票中的“产品名称”与《目录》的“辅具名称”不一致,应在发票的备注栏或其他位置添加与“辅具名称”一致的文字说明,或在适配服务系统中上传购置辅具的使用说明书(须有相关辅具功能的描述)。
十二、肢体类的“一次性护理用品”(序号64),年度内可以分2次或2次以上申请适配补贴但计算为1件(套)吗?
答:不可以。肢体类的“一次性护理用品”产品功能特点是“用于吸收膀胱排出尿液和从直肠排出粪便的一次性用品,包括纸尿裤、护理垫、造口护理带、造口底盘、造口防漏膏、造口皮肤保护膜、造口袋、集尿器、导尿管、粪便收集袋、防水床单等。由于“护理用品”类型较多,申请人获得辅具评估报告后,可以从不同的商家购买,也可以分多次购买(有多张发票),开具发票后,必须一次性提供相应发票报销适配补贴,总补贴上限为2400元。
十三、《办法》第六条规定,残疾人所购置的辅具,必须有合格证、保修卡等相关资料吗?
答:为确保残疾人所购置辅具的质量安全和后续保修服务,合格证、保修卡等相关资料由残疾人留存。如果购置的辅具属于定改制的,无法提供合格证、保修卡的,应由提供服务的机构出具产品质量说明和保修期限等的书面说明。
备注(更正):《目录》(肢体类)的“栏杆(扶手)”(序号107)备注中“一字型扶手补贴上限350元/件”更正为“一字型扶手补贴上限350元/米”。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沟通和理解是至关重要的。然而,对于一些人来说,这可能是一个挑战。特别是对于聋哑人来说,他们无法通过听觉或口语来与他人交流。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生活应该被限制在无声的世界里。事实上,有许多方法可以帮助聋哑人实现无障碍的生活方式。
手语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沟通工具。它不仅可以帮助聋哑人与其他人交流,而且还可以作为一种文化和艺术形式。许多国家都有自己的手语系统,例如中国的汉语手语和美国的美国手语。但手语是一种无奈情况下的代替语言,有些时候,表达的并不那么精准。
于是,辅助技术和服务应运而生,为聋哑人提供无障碍的生活方式。知音,就是这样一个利用各种辅具和创新概念,来更好的帮助聋哑人无障碍的与普通人沟通的团队。团队灵魂人物凌志鹏,于2019年在知音团队基础上创建了深圳智音无碍科技有限公司,并担任总经理一职。
知音团队着手于开发和推广适合聋哑人的辅助技术和设备,如手语翻译器、语音转文字软件,自动转化文字的AR眼镜等,用来提高聋哑人的沟通能力和生活质量。
为褒扬知音团队为聋哑人所做出的突出贡献,深圳电视台,对知音团队做了专项访谈,知音团队的总经理凌志鹏带领团队成员接受了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