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全面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快在特殊教育学校推广国家通用手语和国家通用盲文的通知》的关键节点,同时随着《国家通用手语常用词表》的发布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的实施,推广国家通用手语已成为聋校教育的重要任务。当前,新时代背景下聋校教育数字化大有可为,将更加注重应用为王、服务差异化教学以及个性化学习。山东省菏泽市特殊教育中心以此为契机,探索聋校教学问题,推动教师理念创新,利用信息化技术和数字化资源打造区域新模式。
剖析聋校教育,探索发展症结。在聋教育领域,学前康复阶段数字化应用广泛,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阶段缺乏数字化技术的应用。现阶段我国针对聋人手语的数字化教育资源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由中国残疾人联合会联合出品的“国家通用手语词典”App,该软件可通过搜索中文字词对手语进行检索,用户可以通过观看图解和视频的形式学习和理解手势语。二是由国内科技企业研发的手语翻译数字人“小莫”,它以通用手语的大数据为基础,具备手语识别和手语播报的双重功能,让聋人的内心世界更容易被这个社会所理解。广大聋人亟须从旧版手语向通用手语学习、过渡,特殊教育学校也要将对通用手语的推广从娃娃抓起。2017年聋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发布,相较于有盲文版本的盲校教材,该教材缺少配套的手语版本以供教师借鉴和学生学习,这也是当前聋教育面临的一大问题。
创新教育理念,丰富教学形式。我校立足于聋教育实际现状,抓住教育数字化发展的机遇,推动发挥教师主动创新意识,强调根据聋生生理和学习特点进行教学,学生进行线上精品课程学习时教师必须使用手语辅助教学,打造特殊教育个性化学习方式。在此基础上,我校以聋校各学科教材为内容,提出了建设聋校课本手语资源库的方案。聋校课本手语资源库的建设理念尊重听障学生的发展规律,以普通话、规范汉字和国家通用手语作为语言载体,将聋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内容翻译成国家通用手语,以视频为表现形式,解决聋校教师通用手语使用问题,让聋生能够利用手语学习好书面语、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达到融入社会的目标。
资源库的建设由全校参与者分工合作,划分为统筹组、出镜组、意见组和技术组。学校管理层作为统筹组,负责责任划分、人员调度等;出镜组由手语动作标准、亲和力突出的教师组成;聋校全体课任教师组成意见组;技术组负责影像设备和后期图像处理。建设过程中,学校强调确保录制视频的整体观赏效果,让每一个手语动作都能做到有典可依、有据可查,手语动作的手势参数做到精细。特别是语文学科中课文的手语翻译,教师不仅要手势动作准确自然,还要根据课文内容中的人物情感和故事情节配合身体姿态、面部表情达到丰富逼真的效果,符合手势表达的内容。同时将语句以字幕形式放在视频底部,做到文字与手语的校对互照,满足聋人最大化利用视觉获取信息的需求。由最初的手机拍摄到专业化高精度拍摄,聋校课本手语资源库项目组经历了数次总结座谈会,共同讨论商议改进的措施。教育部等部门研究制订的《“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充分应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进特殊教育智慧校园、智慧课堂建设”“开发特殊教育数字化课程教学资源,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指导意见的颁布使得我校项目组成员进一步坚定了完成这项艰巨的数字工程的信心。历时一年,手语词汇量最多的语文课程手语资源库录制完毕,其余学科相继跟进,数字化的浪潮在学校不断掀起。
陆续推广使用,教学相得益彰。资源库建设是一项创新之举,建设过程中迸发出的积极进取的合力更是特教师魂的展现。特教老教师完成了从旧版手语到通用手语的规范化过渡,年轻教师在老教师的手把手指导下学习通用手语,做到手语的青蓝携手、教学相长。作为聋校课本的一种数字化呈现形式,资源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其一,教师能通过资源库的使用解决学生手语不规范的难题,这样的方式学生能够接受快、理解透,提高了教师授课过程的流畅度;其二,学生可以通过资源库的使用进行预习,轻松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其三,家长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常见设备使用资源库,与孩子一同学习国家通用手语,复习巩固课本知识,促进家长与孩子顺利沟通、使亲子关系和谐融洽;最后,新入职特殊教育的教师可以通过观看资源库的内容高效备课,免去以往每年重复的手语培训环节。经过资源库的系统性整合,家校社各群体都具备了“人人可学,实时可学”的条件,省去每个词都要查手语词典的烦琐,新教师入职即可任课。我校创建的聋校语文课本手语资源库已于2023年被山东省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中心评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典型案例,并向山东全省特殊教育学校推广,全国各地聋校也陆续加入拍摄课本手语的行列。目前,学校已将资源库上传至菏泽市智慧教育平台分享,普校中的随班就读教师也可通过课本手语资源库进行手语学习,对随班就读的聋生进行指导,使资源库建设兼具数字化属性,不再局限于固定场所,实现国家通用手语的全方位推广。
未来聋校课本手语资源库将对更多特殊教育学校产生辐射作用。我国特殊教育也将不断创新,转变聋校的教学方式、促进数字教育资源共享。
《中国教师报》2025年01月22日第14版
作者:赵付稳
在中国残联和国家语委等领导的关心重视下,在众多专家、学者、聋校教师、聋人朋友的大力支持下,目前南京市聋人学校收集到各类手语资料4000余件,逐渐丰盈。“手语博物馆”6月底在学校6楼开始装修,现在正有序推进中。预计8月底完工,10月将对社会公众开放,可以预约参观。
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孙晓云多年来一直关心公益,博爱普济,深得社会各界尊重。学校找到孙晓云,她挥毫题写“南京市手语博物馆”,博雅大气,为特殊的专业博物馆增添了风采,提升了手语博物馆的文化内涵。
在六七月间,学校又收到多方人士捐赠。《现代特殊教育》杂志原主编、双语研究专家沈玉林捐赠了中外手语、特教资料200多份。长沙市特殊教育学校校长王磊捐赠了手语光盘《湖南省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安全教育手语操》,学校党委书记陈源清代表学校进行了真诚答谢。
近期,学校陆续在“孔夫子网”“淘宝网”等平台购买了一批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手语书籍、多国手语邮票等资料,进一步丰富了馆藏资料。
7月30日上午,为提高“手语博物馆”布展质量与水平,学校邀请了中国教育学会特殊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丁勇,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博物馆处副处长张跃文,中国特殊教育博物馆馆长马建强,中国盲文手语推广服务中心主任陈蓓琴,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教授谈秀菁、李泽慧、史玉凤,中国聋协手语委秘书长沈刚、戴曼莉等到校商讨,学校书记陈源清、校长汤建彬等领导、相关教师出席了会议。专家们纷纷建言献策,重点讨论了具体布展的排版体例、单元划分、文字措辞等,有力提升了“手语博物馆”的布展水平。
学校近期通过多种途径征求意见,将相关文字材料发给许多专家审核,其中北京师范大学顾定倩教授、郑璇教授,华夏出版社刘娲主任,上海外国语大学林皓副研究员等都给学校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
无声的翅膀:聋哑学生的力量与潜力
曾经有人说过,每一个生命都是一个奇迹,每一个个体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潜力。对于聋哑学生来说,他们面对的困难比其他人更多,但是他们展现出的勇气、坚韧和才华却让人敬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证明了生命的强大与不屈。
在聋哑学生的世界里,他们或许无法听到或说出美妙的声音,但是他们却拥有独特的表达方式和一颗渴望进步的心。面对生活和学习上的挑战,他们可能会遇到很多困难,但是他们从未放弃。他们用坚韧和毅力,一次又一次地克服困难,展现出惊人的勇气。
面对挑战,聋哑学生有自己的一套解决方案。他们可以通过手语、盲文等方式进行交流,寻求帮助。同时,他们也会寻找自己的兴趣和热情,将它作为自己的动力和支撑。有了这些方法,他们就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实现自己的梦想。
无数的聋哑学生通过不懈的努力,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就。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里,如艺术、体育、学术等,取得了让人骄傲的成绩。这些成功是他们付出汗水和努力的见证,也鼓舞着更多的聋哑学生勇往直前。
在这个特殊的阶段,聋哑学生正面临着走向社会的挑战。他们需要勇敢地面对未知的世界,不畏惧困难,坚持自己的梦想。而我们所要做的,就是给予他们更多的支持和鼓励。
聋哑学生有着无限的潜力,只要我们给予他们机会和支持,他们就能够发光发热。让我们一起携手,为这些勇敢的孩子们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