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在第35次全国助残日到来之际,“运动燃梦大湾区 科技助残向未来”深圳福田区庆祝第35次全国助残日暨喜迎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主题活动在福康之家精彩举行。本次活动亮点纷呈,其中科技助残板块备受瞩目,深圳市启明无障碍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启明无障碍科技”)与深圳智音无碍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智音科技”)积极参与,为残疾人事业贡献科技力量。
政企携手,启明科技开启合作新篇
活动现场,福田区残联与多家单位正式签订《扶残助残合作框架协议》,启明无障碍科技便是其中重要一员。此次合作依托粤港区域优势,引入科研机构力量,双方将在残疾人康复、无障碍建设、残疾人就业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
启明无障碍科技凭借自身在无障碍领域的专业技术和丰富经验,与福田区残联携手共进。通过共享经验、共用资源、共办活动,实现政企双方优势互补、双向赋能。未来,双方将共同探索更多适合残疾人的康复方案,优化无障碍建设标准,拓展残疾人就业渠道,为残疾人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科技体验,智音科技传递温暖力量
在科技助残展区,众多科技企业纷纷展示前沿产品,智音科技也积极参与其中,其产品吸引了大批残友参观体验。
智音科技专注于聋人无障碍沟通技术的研发,致力于为听障人士等有沟通障碍的群体提供便捷的交流工具。在活动现场,残友们通过体验智音科技的产品,感受到了科技带来的沟通便利。一位听障残友表示,以往与他人交流存在诸多困难,而智音科技的产品让他能够更顺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与外界的交流变得更加轻松。
科技助残,点亮残疾人生活新希望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福田区积极探索“科技 + 助残”新模式,启明无障碍科技与智音科技正是这一模式下的积极践行者。
启明无障碍科技将先进技术融入无障碍建设中,为残疾人打造更加友好的生活环境。从公共场所的无障碍设施设计,到智能辅助设备的研发,启明无障碍科技不断努力,让残疾人能够更加自由地出行和生活。
智音科技则聚焦于沟通领域,运用前沿技术为残疾人搭建沟通的桥梁。荣耀AI字幕实时辅助沟通系统等产品的推出,让听障人士在观看视频、参加会议等场景中,能够实时获取文字信息,实现无障碍沟通。
福田区携手科技企业,将前沿技术转化为触手可及的助残力量。启明无障碍科技与智音科技作为其中的代表,用科技点亮了残疾人的生活新希望,生动展示了科技如何为残疾人朋友铺就更加便捷、美好的生活道路。
在这个充满创新活力的时代,科技的力量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我们的生活。10月8日,清华大学的聂晓梅教授带领着35名怀揣梦想的学生,踏上了前往深圳市的无障碍孵化空间的探索之旅。他们深入了解和体验听障人士量身打造的创新产品——知音助聋字幕眼镜等。这次的交流学习不仅拓宽了学生们的视野,更在他们的心中播下了关爱与帮助残障人士的种子。
深圳市无障碍孵化空间,一个专注于为残障人士提供创新解决方案的孵化器,这里汇聚了众多高科技企业和热心公益的创业者。在这里,聂教授和她的学生们在深圳智音无碍科技有限公司CEO凌志鹏介绍下体验了知音助聋字幕眼镜,这款眼镜能够实时将对话转化为文字,显示在佩戴者的视野中,极大地帮助了听力受损者与人交流。学生们在体验中深刻体会到了沟通无障碍的重要性,也对如何利用科技改善听障人士的生活有了更多思考。
通过这次的交流学习,清华大学的师生们不仅亲身体验了无障碍科技的魅力,更对如何将这些科技应用于社会、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有了深刻的认识。他们表示,将把这次的经历转化为学习和研究的动力,未来也将积极参与到无障碍科技的研发和推广中去,为构建一个更加包容和友善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次活动不仅是一次简单的体验交流,它更是一次心灵的触动和责任的觉醒。让我们期待,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深入理解,无障碍科技能够惠及更多的人,让每一个生命都能在阳光下自由绽放。
互联网的直播让不少网友知道了深圳宝安有一间不寻常的画室,这里有个不寻常的主人,做着一件不寻常的事——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王隽杰
在深圳宝安区福永街道,繁华与喧闹是生活的常态,只有一家名为“莲心”的画室,静谧无声,默默地迎接每一位客人。
画室的主人叫邓珍莲,包括她在内,店里的四名员工都是聋哑人。客人们走进画室,首先面对的会是一张笑脸。聋哑人无法说话,微笑是他们表达善意的方式。
除了经营画室外,邓珍莲还是一名视频博主,在没有客人时,画室就是她的直播间。这一隅天地,承载了她对于未来的期许——“举办一场属于自己的画展,帮助更多聋哑人走上工作岗位”。
创业动力:“因为有了梦想”
晚上11点,邓珍莲的直播间还是很热闹,她细细看过每一条弹幕,再通过写字板和网友交流。每当有网友发来一句“加油”,她都会很认真地用手语回复,“我们一起加油”。
邓珍莲坚持每天直播近10个小时,这是从刚开始创业做自媒体时就养成的习惯,她相信“只要肯努力,总有出头的一日”。邓珍莲的直播没有各种吸睛的噱头,而是真实地展现聋人的生活,这种真诚,让她赢得了网友的喜爱。
在网络上的人气可以反哺画室的发展,有不少网友会来到画室体验表示支持。因为相似的经历,聋人们更会相互体贴,彼此照顾。莲心画室的客人中,大约有80%是聋人。
今年29岁的许青是画室的常客,只要周末有空,他几乎都会去画室坐坐。许青也是聋人,去年9月,他独自一人来到深圳打拼,对于他来说,莲心画室不止是一个作画的地方,更是一个难得的“社交空间”。在了解到画室之前,他的空闲时间大多用来追剧或看网课,如今他有了另一个选择,“在画室能结交很多新朋友,大家可以谈谈心”。
易明娟是邓珍莲的闺蜜,也是画室的合伙人。在易明娟看来,邓珍莲是一个“可爱活泼,不怕吃苦”的姑娘。在创立画室的过程中,不论是申请营业执照,还是装修布置,都由她们亲力亲为。
8月以来,画室的人气有些冷清,邓珍莲分析也许是因为“自己在网络上的人气下降,还有疫情的影响”。此外,她将画寄给外地客人时,因为沟通困难,快递员经常会将地址弄错。这些磨人的琐事,令邓珍莲感到烦闷。在感觉压力太大的时候,她会一个人静静地坐一会儿,通过画画放松自己,调整好状态后,再用笑容去面对下一位顾客。
在最忙的时候,接待客人加上直播,邓珍莲一天工作近18个小时,这是远超常人负担的工作时长。记者问她:“工作这么辛苦,你休息的时间够吗?”邓珍莲只回复了一句话:“因为有了梦想。”
直面艰辛:“笑是面对现实的武器”
在邓珍莲的视频中,她永远是笑吟吟的模样。邓珍莲不是一个天性乐观的人,但她明白“哭解决不了问题”,“笑才是面对现实的武器”。
邓珍莲出生在湖南攸县一个叫做皇图岭的小镇,父母都是农民,卖力气挣些辛苦钱。这么多年来,邓家的日子一直过得不宽裕。
在父亲邓新和眼里,女儿珍莲从小就是个聪明的孩子,长得也漂亮,惹人怜爱。在两岁左右,邓珍莲已经会说很多词语了,还会唱简单的儿歌,“爸爸”“妈妈”经常挂在嘴边。两岁半时,邓珍莲发高烧,拉肚子,乡里来的赤脚医生给她打了五针青霉素,此后一个多月内,邓珍莲逐渐失去了听觉。
父母忙于农活,姐姐邓红莲最先发现妹妹的异常,“那段时间妹妹就是不爱说话,叫她也不搭理。”某天午后,邓珍莲一个人在树下玩石子,母亲邓秋姑在屋里喊她,一直没能得到回应,邓秋姑觉得不对劲,“不会是听不到了吧”。
发现女儿失去听力后,邓新和夫妇带着珍莲从小镇医院走到长沙的湘雅医院,一路寻医问药。夫妻二人花光了家里的积蓄,还借了不少钱,最终得到了一个冰冷的结果,“治不好了”。
自此以后,邓珍莲进入了一个无声的世界。朴素的农民夫妇不懂什么叫做手语,他们通过“比划”来跟女儿交流,“吃饭就用手比划一个扒饭的动作,喝水就用一个水杯做倒水的动作”。8岁那年,邓珍莲在普通小学读了一年书,因为跟不上课程进度,只能退学回家。
10岁时,邓珍莲进入湖南省株洲市攸县特殊教育学校,面对陌生的环境,她有些发怵。邓珍莲不会手语,不敢跟同学沟通,害怕同学们嘲笑自己的“比划”。好在老师和同学都很友善,邓珍莲很快适应了在学校的生活,她学会了手语,认识了很多“跟自己一样的人”,感觉“不再孤单了”。
在升上初一后,邓珍莲接触到了绘画,刚开始学习时,她的目的很单纯,“为了考大学”。很多聋人会选择学美术,在色彩和光影的世界中,他们与健听人是平等的。在多年的学习中,邓珍莲渐渐爱上了绘画,她享受作画时的沉浸与投入,这能让她暂时忘记生活中的烦心事。
2014年,邓珍莲考入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毕业后,她来到了深圳打拼,像无数“深漂”的年轻人一样,邓珍莲渴望在这座城市实现自己的价值。从做自媒体到开画室,创业之路艰辛,但过去20多年的生活教会了她,“爱笑的人不会差”。
最大心愿:“让更多聋人进入主流社会”
“我不想做被定义的聋哑人,也不想做你们眼中的残疾人,我就想做个普通人”。在今年5月发布的一个视频中,邓珍莲用手语打出了这句话,很少见的,她的表情有些严肃。
“普通”二字可能是很多健听人想要摆脱的标签,但对于聋人来说,像“普通人”一样逛街、打车、看病是难以实现的奢望。沟通的障碍使得聋人难以参与到主流社会之中。
在邓珍莲的视频中,她通过具体的细节展示了聋人在社会生活中的步履维艰:每次打网约车时,她只能求助路人跟司机通话;独自在家时,她根本听不见有人敲门;生病时,她会选择自己吃药而不是去医院,现代医院的就诊流程对聋人来说太难了……
因为听不见,拍摄剪辑这些视频,邓珍莲需要花费数倍于健听人的时间,但她依然在坚持,就是“为了让大众多一些对聋哑人群体的了解”。
上个月,一位网友吐槽聋人外卖员短信中措辞语气生硬的新闻上了热搜。邓珍莲为此特意拍摄了一期视频解释:由于手语的语序与汉语表达不一致,且为了追求高效,手语表达往往干脆直接,因此聋人习惯性用 “手语思维”打字,才会出现看似“冒犯”的句子。
在邓珍莲看来,这些误解的产生,都是因为大众对于聋人的不了解,她“希望通过科普真实的聋人生活,能让大家对聋人群体多一点善意和包容”。
邓珍莲的画室雇佣的员工也都是聋人,她梦想着事业越做越大,能帮越来越多的聋人解决工作问题。“真的希望能有更多的聋人参与社会生活,希望聋人的生活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