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圈子
3
动态
玩美
注册用户 . 广东
“AI+助听器”让听力障碍者感受科技之美

老年人受身体机能衰退或疾病影响,普遍存在一定程度的听力障碍,如果干预不理想,将严重影响老年人的日常言语交流,并增加出现跌倒、抑郁或认知功能障碍的风险。据有关资料显示,当前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中,预计有约6300万人需要通过佩戴助听器进行听力障碍干预,占总人群的33%,但实际佩戴助听器的人约410万,仅占总人群的6%,老年人听力障碍的干预率极低。

目前,按照企业规模、技术水平、产品矩阵、品牌力、渠道数量等指标来看,我国助听器行业可分为三个梯队。第一梯队主要由国外助听器企业组成,包括奥迪康、索诺瓦、西万拓听力等,这些企业进入中国市场早,在国内建有生产工厂,综合竞争实力强。第二梯队主要是起步较早并已具备一定品牌知名度的本土助听器品牌,如申瑞医疗、欧仕达、新声科技等。第三梯队出现了一批国产新兴品牌如挚听、左点等。据智研咨询公开发布的资料推算,目前我国助听器市场规模约65亿元,对比老年人听力障碍的照护需求,助听器的未来市场预期空间巨大。

从技术发展角度来看,助听器出现百年内,其发展经历了电学助听器、电子管助听器、半导体助听器、集成电路和编程式助听器等不同阶段。从编程式助听器开始,数字电子芯片进入助听器,控制其他模拟元器件工作,称为数模混合电路。近期,美国Starkey及丹麦Oticon、德国Siemens等公司宣布推出了全部采用数字技术的数码助听器。不过,专业的助听器公司在带来技术革新的同时,也进一步拉高了助听器的价格。目前,国内助听器使用的DSP芯片及成套解决方案高度依赖进口,安森美半导体(onsemi)及其配套(拾音器、喇叭)生产商几乎占据了中端以上助听器的所有市场,相应的声学计算公式、助听器变成(调试)软硬件等也几乎为国外品牌垄断,高端成套方案最低成本超过600美元,导致助听器行业成本居高不下,单只助听器几千乃至几万元的价格吓退了不少潜在用户。此外,听力筛查门槛高,听力服务网络不便捷等原因也是导致助听器使用率低的主要原因。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AI+助听器”新产品和新模式不断涌现,人工智能企业、传统家电企业和专业听力设备制造公司也都跨界开始参与助听器的研发制造。苹果公司的AirPods Pro耳机可通过软件设置变成助听器,帮助听障者获得好的听力感受;科大讯飞近年推出了多款智能助听器,可以适配于中重度听力障碍者,并借助讯飞的技术为使用者提供实时字幕助听功能;腾讯SSV银发科技实验室和腾讯会议天籁实验室,于2022年发布了天籁inside助听器,具有智能验配、定向收听、多设备互联等功能;漫步者公司近年来也推出了三款消费级辅听耳机,价格在1000元左右,内置智能辅听芯片、集成多种听力辅助算法补偿声音。以上新入局企业,无不借助公司深厚的技术底蕴、严格的品控能力、丰富的产品矩阵和品牌知名度,努力为听障者提供质优价美的产品,成为高端专业助听器的有效补充。

在听力测试和助听器验配方面,AI技术的介入和新服务模式的革新在不断拉低着听力筛查门槛,例如腾讯SSV银发科技实验室联合腾讯会议天籁实验室以及专业医疗资源,打造测听—腾讯AI助听器—腾讯会议远程验配的完整闭环;武汉豆听科技通过线上软件平台、定制耳机和便携式听力检测设备等方式,在不降低听力测试效果的基础上,为大规模快速听力筛查提供了可能。

未来,随着芯片、电源、麦克风、放大器、壳体材料等的不断进步,以及大模型为代表的AI技术逐步成熟,助听器作为人工智能与残障人士的连接载体,必将承担更多人机交互的作用。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在“AI+助听器”的帮助下,听力障碍者可以感受世界、操控设备,尽享更多科技之美。


来源:中国社会报
2周前
0
0
注册用户 . 广东
我国助听器市场规模持续扩容但渗透率仍偏低 行业并购整合频现

前言:

在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的背景下,国内听力受损老年人的数量也随之上升,再加上听力受损人群年轻化以及政策推动,我国助听器行业不断发展壮大,市场规模由2015年的28.4亿元上升至2023年的71.3亿元。不过,我国助听器渗透率仍然偏低,市场需求远未饱和,未来行业仍具备巨大的发展潜力。


目前,我国助听器市场竞争格局主要由国外企业主导,国产替代空间广阔。值得一提的是,近几年来我国助听器行业并购整合频现,瑞士索诺瓦集团、丹麦Demant集团、意大利安湃声集团等国外企业通过收购本土渠道强化市场控制,可孚医疗等助听器企业亦通过资本运作完善产业布局,加速产业整合。


1.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助力器行业发展带来广阔需求空间

助听器是一种辅助听障患者使用的小型扩音设备,用以改善患者的听力。作为改善听障患者听觉功能的核心康复设备,助听器在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背景下凸显出巨大的市场需求。截至2024年底,我国60岁以上人口达到31031万人,占全国人口的22%。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2023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5.6%。老年人听力损失的趋势与人口老龄化密切相关。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听力损失的风险也将显著增加,听力受损老年人的数量也随之上升。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老年听力损失群体规模达1.2亿,其中65岁以上老年人约1/3存在中度以上听力损失,而该比例在75岁以上老年人中上升至1/2。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观研天下整理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观研天下整理


2.政策暖风频吹,为助听器行业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近年来,国家层面持续推出助听器行业支持政策,为其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如《国家残疾预防行动计划(2016—2020年)》提出重点普及助听器、助视器、假肢等残疾人急需的辅助器具,有利于助听器渗透率上升;《关于促进老年用品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发展高端助听器等交流通讯产品,促进助听器向高端化方向发展;《进一步提高产品、工程和服务质量行动方案(2022—2025年)》提出丰富助视、助听和辅助阅读类产品供给,利好助听器丰富产品供给;《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银发经济 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则明确推动助听器等传统功能代偿类康复辅助器具升级,助力助听器产品性能提升。


我国助听器行业相关政策

发布时间发布部门政策名称主要内容
2016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国家残疾预防行动计划(2016—2020年)开展残疾人辅助器具个性化适配,重点普及助听器、助视器、假肢等残疾人急需的辅助器具。
2019年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 民政部等五部门关于促进老年用品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发展智能助视器、高端助听器、辅助阅读和发声、适老化的计算机软硬件和手机应用程序等交流通讯产品。
2022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全国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将助听器及人工耳蜗等纳入《全国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
2022年11月市场监管总局 中央网信办等十八部门进一步提高产品、工程和服务质量行动方案(2022—2025年)提高轮椅、助行机器人等康复辅助器具智能化程度,丰富助视、助听和辅助阅读类产品供给。
2024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银发经济 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推动助听器、矫形器、拐杖、假肢等传统功能代偿类康复辅助器具升级,发展智能轮椅、移位机、康复护理床等生活照护产品。
2024年10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老年听力健康核心信息的通知对于存在听力损失并影响日常交流的老年人,应尽早进行规范的助听器验配或人工耳蜗植入等干预,辅以听力康复训练并定期跟踪复查。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3.助听器市场规模持续扩容,渗透率仍然偏低

在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背景下,国内听力受损老年人的数量也随之上升,再加上听力受损人群年轻化以及政策推动,我国助听器行业不断发展壮大。数据显示,其市场规模由2015年的28.4亿元上升至2023年的71.3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2.19%。不过,受专业验配服务覆盖不足、产品价格高企、消费者认知不足等因素限制,我国助听器渗透率仍然偏低,仅有5%左右,远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超30%的渗透率。由此可见,我国助听器市场需求远未饱和,未来行业仍具备巨大的发展潜力。


数据来源:锦好医疗招股说明书、制造业排名数据库、观研天下整理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观研天下整理


4.助听器国产替代空间广阔,行业并购整合频现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助听器行业现状深度研究与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5-2032年)》显示,我国助听器行业起步较晚,技术积淀相对薄弱,本土企业主要聚焦中低端市场。以瑞士索诺瓦、瑞声达听力、斯达克听力等为代表的国外企业凭借着技术成熟、产品创新能力强、验配服务网络分布广泛等优势,占据国内助听器市场大部分的份额,国产替代空间广阔。不过,近年来锦好医疗、厦门新声、华弘科技、可孚医疗等本土企业加速技术攻坚,不断优化渠道网络布局,持续开拓助听器中高端市场,国产替代进程正不断推进。


值得一提的是,近几年来我国助听器行业并购整合频现。一方面,瑞士索诺瓦集团、丹麦Demant集团、意大利安湃声集团等国外企业通过收购本土渠道强化市场控制。如瑞士索诺瓦收购海之声集团、丹麦Demant集团收购声望听力、意大利安湃声集团收购山西康之声、河南听友之声等;另一方面,可孚医疗等助听器企业亦通过资本运作完善产业布局,加速产业整合。如可孚医疗在2024年陆续完成湖南泽聆、上海天籁之音、北京聆韵的并购。

2周前
0
0